《高王观世音经》,又称《佛说高王观世音经》、《高王观世音真经》、《大王观世音经》、《佛说观世音经》、《救生观世音经》、《小观世音经》、《佛说观世音折刀除罪经》、《折刀经》,中国佛教经典,作者相传为北魏孙敬德(一说为卢景裕、或王玄谟),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85册疑似部。
此经最早可能源自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或北魏《十句观音经》,之后经历代不知名人士增加内容,至宋朝时形成现存样貌。现存经文由诸佛佛号与七佛灭罪真言组成。信徒认为,此经类似于伏藏,是一本“梦授经”,也有可能是源自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民间为诵念方便,自行摘取佛经片段,编辑而成。它是目前现存最早(超过1500年)的佛教疑伪经文献。
中国历代持诵者众,在宋代西夏,持诵此经风气盛行,而目前在华人与日本地区仍然相当流行。
本经的源起,有三种说法,其中以孙敬德说最为流行。
现存最早的高王观世音经版本,为547年(西魏大统13年)杜照贤造像碑。其后有河北房山雷音洞石刻经文(称《大王观世音经》,约616年),以及第三洞内两处刻文(根据内容所述年代,分别来自665年,以及669年)。
日本人出口常顺,收藏名为《佛说观世音折刀除罪经》的吐鲁番出土本,年代约8世纪。此外,还有敦煌出土本,大正藏与卍续藏中收藏两个版本,年代皆晚于8世纪。
敦煌出土本与大正藏版本,与现有流通本,内容相同。至于更早版本与现存流通本的差别,一是经文内容较短,二是没有包括陀罗尼部分。
武周《大周刊定众经目录》首次将此经列入经藏。开元年间,智昇著《开元释教录》,认为此经虽称为梦授经,依体例,因其非印度传入,依造古代经录,将其列入疑伪录而不与其他经藏并列。此后历代大藏经皆将此经列为疑伪录,大正新脩大藏经将其列入疑似部。然而此经在民间仍然广为流行。
云栖袾宏认为此经原出自《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后人伪造。日本学者桐谷征一比较各种高王观世音版本,认为此经的原形为《十句观音经》。本经的内容,在历代流传中逐渐被增添、更新,至宋朝时加入七佛灭罪真言,最终形成现代流传本。
现今流行本,内容共617字。以三皈依开始,接续佛菩萨名号,结尾为七佛灭罪真言。
清代有智敬《高王观音经注释》1 卷问世。
民国初年,丁福保著《佛说高王观世音经笺注》。
台湾一般道教寺庙或佛道合一的寺庙,多可以取得经文。
宋朝洪迈《夷坚志》记戴,一人名郑邻,被阎王误捉拿进入地狱,因生前曾诵念《高王经》。阎王决定让他复活。
鲁迅在他的散文〈父亲的病〉中,记录其父亲患病及过世的经过,讽刺当时中医师固守传统与治疗方法不科学。在其父亲病重将过世前,附近邻居建议,把《高王经》与纸钱烧成灰,用纸包了捏在他父亲手中,作为临终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