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套娃

✍ dations ◷ 2025-10-22 05:40:51 #手工艺,嵌套容器,俄罗斯文化,俄罗斯发明,苏联文化,传统玩偶

俄罗斯套娃(俄语:матрёшка)是俄罗斯特产木制玩具,一般由多个一样图案的空心木娃娃一个套一个组成,一般在六个以上。娃娃通常为圆柱形,底部平坦可以直立。最普通的图案是一个穿着俄罗斯服装的姑娘,叫做“玛特廖什卡”,这也成为这种娃娃的通称。早期俄罗斯农村常用的女子名Matryona,拉丁字源是mater“母亲”,因此俄罗斯又有生育的含意。英文为“Russian nesting doll”,但后来也有用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做的,近些年来,戈尔巴乔夫的形象也被做成套娃娃,后来发展到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斯大林甚至列宁等政治人物也成为套娃娃的形象。

套娃在1890年在俄罗斯出现,以前俄罗斯就有木制的套苹果和复活节彩蛋,复活节彩蛋是一个王冠,套着一只母鸡,母鸡套着一只蛋,蛋里面还套着一个蛋黄。据说画家马留丁见到一套七福神的玩具,最外面是秃头的寿星,里面套着七个神像,他受到启发,设计了一套玩具,由匠人斯维朵什金刻制,他自己画的,是一个姑娘套着一个小伙子,再套一个姑娘等,最后是一个婴儿。

1900年,马留丁的妻子将这套娃娃提交到的世界博览会,得了奖,很快俄罗斯各地都开始制造这种娃娃。而且形象逐渐统一到玛特罗什卡,现在已经成为俄罗斯纪念品的形象,其他北欧国家甚至也有制作出售的,不过这个姑娘的服装还是俄罗斯的民族服装。

一组套娃(37个)

日本套娃娃

杰多乌什卡

{{Authority c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rol}}

相关

  • 目的论目的论(英语:Teleology)属于哲学的范畴,致力于探讨事物产生的目的、本源和其归宿。传统上目的论与哲学自然论(或偶然论)是对立的。例如,自然论者会认为人有眼睛所以人有视力,即所谓
  • 氮丙啶氮丙环,也称环乙亚胺、氮杂环丙烷、吖丙啶、环乙胺、氮丙啶、乙烯亚胺,是氮原子取代环丙烷的一个碳原子形成的杂环化合物,分子式为C2H5N。氮丙环在室温下是无色易流动的液体,有
  • 反硝化作用脱硝反应(英语:denitrification,亦称为脱硝作用、脱氮作用)是指细菌将硝酸盐(NO3−)中的氮(N)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NO2−、NO、N2O)还原为氮气分子(N2)的生物化学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细
  • 炮台炮台,又作炮台,是指装备火炮的军事建设。炮台的汉字正式书写为“炮台”,而“炮”为正体字。作为永久形式的炮台,通常作为防御性工事,且较为坚固,并主要装备大口径、远射程火炮,其中
  • 严华严华(1912年-1992年1月11日),本名严文新、严运华,中国电影配乐作曲家。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上海。主要作品有《孟姜女》、《李三娘》、《三笑》、《董小宛》、《西厢记》
  • 步骘步骘(2世纪?-247年),字子山,临淮淮阴(今江苏淮安)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及重臣。步骘是从北方到江东避乱的士族,到江东后孑然一身,生活穷困,与同龄的广陵人卫旌交好,二人耕种自给自足,在晚间
  • 库利塔莱库利塔莱(英语:Kulithalai,泰米尔语:குளித்தலை),是印度泰米尔纳德邦Kapur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26152(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26152人,其中男性13176人,女性12976人;0—6岁
  •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国徽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国徽为双头鹰纹章,双头鹰是拜占庭帝国时期沿用下来的帝国标志,后来沙俄帝国沿用下来,并与泛斯拉夫颜色并列成为斯拉夫人的标志。
  • 狼尾花狼尾花(学名:)为报春花科珍珠菜属的植物。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南、吉林、四川、安徽、黑龙江、内蒙古、浙江、云南、江苏、湖北、山东、辽宁、甘肃、贵州
  • 束为束为(1967年12月-),汉族,浙江湖州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清华大学团委书记、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198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