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

✍ dations ◷ 2025-01-22 23:53:46 #目的论
目的论(英语:Teleology)属于哲学的范畴,致力于探讨事物产生的目的、本源和其归宿。传统上目的论与哲学自然论(或偶然论)是对立的。例如,自然论者会认为人有眼睛所以人有视力,即所谓“形式决定功能”(function following form);相反,目的论者认为人有眼睛因为人需要视觉,即是所谓的“功能决定形式”(form follows function)。以下阿里士多德和卢克莱修的言论,正好反映了目的论与自然论的对立。目的论认为事物的存在源于“最终目的”,这可分为两种:过分强调外在最终目的,很容易凡事都诉诸鬼神,导致迷信。例如,“如果我今天不来这商店,我就不会发现地上的100元。这是神的旨意,他要我到商店来发现这钱。”或者“我赢钱全靠这对幸运袜。”类似的想法被培根("De Dignitate et Augmentis Scientiarum," III, iv)、笛卡儿("Principia Philosophiæ", I, 28; III, 2, 3; "Meditationes", III, IV)和史宾诺沙(Ethica, I, prop. 36 app.)所批评。内在最终目的则提供了上帝或其他超自然力量存在的论据,也是智能设计论的理论基础。支持者认为它解决了自然论的基本缺陷:自然论只探讨即时的原因和事件发生的机制,但忽略了事件发生的最终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将所有事情都视为必然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忽略了事情的目的、秩序和背后的最终原因。亚里士多德将事物的发展因分四种:物质因、形式因、动因和目的因。历史上,目的论被视为承继了亚里士多德的理念。其后康德探究了目的论的原理,而黑格尔也以目的论为思辨哲学的中心思想,马克思及其他新黑格尔学派也有跟随。在物理学和天文学范畴,近年以目的论为基础的研究出现,被冠以人择原理之名。人择原理想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宇宙从极度简单的状态(大爆炸)发展到如此复杂,甚至发展到适合人类如此复杂的生物生存?在科技的领域,“目的”的研究由来已久。“目的机制”(即调整运作的反馈)研究可追溯至1700年代末期瓦特在蒸汽机装置调节器(governor)。近年,学者将机器中的“目的研究”称为反馈机制。诺伯特·维纳以控制论(cybernetics)一词代表“目的机制”的研究。

相关

  • 金刚乙胺金刚乙胺(Rimantadine)是一种抗病毒药,属于三环胺类,对A型流感病毒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且作用强于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的中枢神经副作小于金刚烷胺。金刚乙胺通过抑制特异蛋白的释放
  • 疹为皮肤感染疾病的病征之一,疹通常是皮肤上的红肿、痒或皮肤粗糙。疹并没有特定的病因,可以是任何疾病所引起的。通常的病因包括病毒、免疫系统过量、食物或环境过敏所引起的
  • 糖醇糖醇(Sugar alcohol)是指糖类的醛、酮羰基被还原为羟基后生成的多元醇,通式 H(CHOH)n+1H。实验室一般通过用硼氢化钠、钠汞齐或雷尼镍催化还原糖类制取糖醇。工业上采用镍存在
  • 文汇报文汇报可指:
  • 龋齿龋齿(英语:dental caries, tooth decay, cavities, caries,其中caries起源于拉丁文的“腐烂”),俗称蛀牙,指牙齿因细菌活动而造成分解的现象。常见的龋齿菌种是乳酸链球菌(lactococ
  • 亚特兰蒂斯亚特兰蒂斯(希腊语:Ἀτλαντὶς νῆσος,英语:Atlantis,法语:Atlantide,意为“阿特拉斯的岛屿”),又译阿特兰蒂(提)斯,意译大西洋岛、大西国、大西洲,传说中拥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
  • 阻转异构阻转异构现象是某些分子单键自由旋转受阻时,产生光活性异构体的现象,也可看作是构象异构的一类。其英文名为Atropisomer,来源于希腊文,其中a意为“不”,tropos意为“旋转”。该名
  • 撒丁岛坐标:40°00′N 09°00′E / 40.000°N 9.000°E / 40.000; 9.000撒丁岛(意大利语:Sardegna,,撒丁语:Sardìgna, Sardìnnia)位于意大利半岛的西南方,是地中海的第二大岛,仅次于西西
  • 奥尔比亚奥尔比亚(意大利语:Olbia)是位于意大利撒丁岛上奥尔比亚-坦皮奥省的一个城市。人口约有5.1万人。自2005年起,奥尔比亚成为奥尔比亚-坦皮奥省的首府之一。奥尔比亚据传说很可能是
  • 霍尔巴赫保尔-亨利·提利·霍尔巴赫男爵(法语:Paul-Henri Thiry, baron d’Holbach,1723年-1789年),法国哲学家,无神论者。1723年生于德国巴伐利亚一商人家庭。1735年时移居法国。1744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