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族,最早是用来形容约民国50年(1961年)以后出生的世代,后来也用于民国70年(1981年)以后的世代;广义来说则泛指所有抗压性低的族群。
“草莓族”一词最早出自翁静玉著、1993年出版的《办公室物语》一书,用来形容民国50年(1961年)以后出生的年青人世代。民国50年后出生的世代普遍有着抗压性低、承受挫力低、忠诚度低、爱生气、服从性低、稳定度低、个人权益优先于群体权益的特色,当这个世代掌控社会实权后,开始将“七年级生”(台湾俗称民国70年~79出生者)的犯错大幅报导,事实上每个世代都存在草莓族,在年轻世代中草莓族的比例可能还比较少;而且草莓族一词已经成为压榨年轻人的借口,现在的年轻人是处于低薪资高工作量及高学历者从事低专业工作的状态。
此外也有人开始指出,指责草莓族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为这很容易让台湾的劳动条件越来越差。当资方在指责草莓族时,社会大众应该谴责资方只想压榨劳工;但实际上舆论不但对劳工不友善,连许多台湾父母只会要求子女认真工作。台湾的高工时、低工资、低生育率、高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其实是因为指责草莓族的舆论而变得更严重。
约在2000年前后,媒体上也曾经流行“水蜜桃族”这样的词汇,用来描写当时的“六年级”年轻人,约民国60年(1971年)以后出生的世代(也有不少用法认为水蜜桃族包含1981年~1990年之间出生的“七年级生”,但当时实际上七年级生绝大多数还在学校求学中,因此实际上并不具有代表性)。后来由于六年级生渐渐成长成为社会中坚份子,而七年级生逐渐投入职场,“水蜜桃族”的词汇便逐渐废弃不用,而原本不再使用、被用来称呼“六年级”的“草莓族”一词,又被媒体挖掘出来形容当时的“七年级生”。
现今“水蜜桃族”一词,如同先前的“草莓族”一样,又有被媒体重新挖掘出来使用的趋势,用来形容七年级~八年级(约1988~2000之间出生)世代。但是因为八年级世代大部分的人口尚在求学中,因此“水蜜桃族”的新用法尚未在媒体上形成广泛共识,因此也有和“草莓族”并用来形容七年级生的用法。
台湾社会对于草莓族的普遍刻板印象包括:
也有人以“布丁族”或“豆腐族”来揶揄缺点(特别是抗压性)比草莓族还严重的人。
2005年3月22日,台湾一名妇人因肩痛求诊,因疗效不彰愤而怒骂医生为“草莓族”。后经台湾高等法院认为草莓族是指“年轻没经验禁不起挫折的人”、“属于贬抑性词汇”而的确贬低其名誉,而判妇人败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