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身麻醉
✍ dations ◷ 2025-04-24 14:32:56 #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剂(英语:general anesthetics)是麻醉药中的一类。麻醉药根据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全身麻醉药(general anesthetics)和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s)。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受到可逆性的抑制从而使得使用者的意识、感觉,特别是痛感消失,便于进行外科手术。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的根本区别在于,局部麻醉药与神经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上的某些特定结合后,利用减少钠离子通过通道的方法改变神经膜电位,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而全身麻醉剂的麻醉原理至今尚不十分明确。(可能是通过影响神经膜的物理性状,比如膜的流体性质、通透性等起到麻醉的作用)全身麻醉药根据给药途径分类可分为吸入性麻醉药(inhalation anesthestic)和静脉麻醉剂(intravenous anesthestic)。吸入性麻醉药又称挥发性麻醉药,它是一类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或易挥发的液体。当这些药物与一定比例的空气混合后吸入肺泡,扩散入血液中,最终分布入神经组织起到麻醉效果。静脉麻醉剂也称为非吸入性全身麻醉药,常见的是以通过注射的方法给药,它一般是一些水溶性较好的物质,通过静脉注射分布到神经组织中起到麻醉作用,相比吸入性麻醉药,静脉麻醉药的麻醉作用更快,对呼吸道无刺激性。吸入性麻醉药物主要包括气态药物比如氧化亚氮和短链的小分子药物比如乙醚、短碳链的烃类和氟代烷。氧化亚氮作为唯一的气态吸入性麻醉药于1844年用于临床,它以80-86%的浓度与氧气混合后才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但在麻醉的状态下因氧气浓度低于20%,易使使用者造成缺氧及生命危险,由于这个原因一般不单独作为麻醉药使用而是与其他麻醉药合用。醚类化合物中乙醚作为最早的全身麻醉药于1842年用于临床,在具有良好的全身麻醉作用的同时也兼具较好的镇痛和肌肉松弛作用。使用时的四个麻醉阶段较为明确容易控制,但有易燃易爆、存放过程中易形成具有爆炸性过氧化物的缺点且使用时对呼吸道黏膜有刺激性,会使支气管的黏液分泌增加因此影响呼吸。同时由于使用乙醚全身麻醉时的诱导时间长、用药后苏醒较慢、容易引起恶性呕吐的缺点,因此限制了它的临床使用,使用甲基正丙基醚、二氟二氯乙基甲醚替代乙醚作为全身麻醉剂可以有效减少这些缺点和副作用。脂肪烃类化合物主要是短链的烷烃、烯烃和炔烃,一般随碳链的增长而麻醉作用增加,但此类化合物都有心血管毒性,且烃类易燃,故很少用作药物。临床上曾使用过环丙烷作为全身麻醉药。因其环状结构使其麻醉作用增加,安全范围较宽,在体内可诱导产生儿茶酚胺,对血压也有稳定作用,但有引起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氯仿是卤代脂肪烃类,由于卤素的取代,降低了易燃性的同时增强了麻醉作用。可产生良好的全身麻醉作用和肌肉松弛作用。但在由于氯仿易产生含卤素的自由基损伤肝肾,故现已不作为麻醉药使用。在烃类或醚类中引入卤素原子可降低易燃性同时加强麻醉效果,但因卤代烃类化合物性质活泼毒性较大,后来随着氟化学的发展,含氟的短链烃类被引入作为全身麻醉药使用,现在氟代烃已几乎完全取代过去的一些挥发性麻醉药使用。氟代烃类的全身麻醉药分为氟烷和氟代醚类两种,氟烷是含有氟、氯、溴原子的烷烃,虽然分子因氟原子的存在而使溴和氯原子的活泼性降低,但其化学性质仍不稳定,易氧化产生氯化氢和溴化氢及光气,三氟溴氯乙烷(商品名:氟烷,英文:Fluothane)是氟烷类吸入性全身麻醉药的典型代表,已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氟代醚类化合物中,与氧原子相连的碳原子及含氯的碳原子易被氧化,这些易氧化的位点也是这类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部位。常用的氟代烃类挥发性全身麻醉药有:
氟烷(三氟溴氯乙烷)、甲氧氟烷(methoxyflurane)、恩氟烷(enflurane)、异氟烷(isoflurane)、地氟烷(deslufrane)、七氟烷(sevoflurane)静脉麻醉药需要通过静脉注射随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后才能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由于是注射给药,所以麻醉的深浅程度不易控制。根据药物的分子结构可分为巴比妥类和非巴比妥类两种。一些超短时作用的巴比妥类药物是最早使用的的静脉麻醉药,它们具有高的脂溶性,能轻易地透过血脑屏障达到大脑,比如像硫喷妥钠、海索比妥钠(Hexobarbital sodium)、美索比妥纳(Methohexital sodium)等。但因其脂溶性强使得可由脑组织向其他组织分布导致麻醉持续时间短。非巴比妥类的静脉麻醉药物中较为典型的是:羟丁酸钠、丙泊酚(又称为2,6-双异丙基苯酚,Propofol)、普尔安(又称丙泮尼地,Propanidid)、盐酸氯胺酮、依托咪酯、阿法多龙(Alfadolone)抗高血压药 · 利尿剂 · 血管舒张剂 · β受体阻断剂 ·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肾素抑制剂(英语:Renin inhibitor))
相关
- 寄生虫寄生虫(英语:parasitic worm)指一种生物,将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另外一种生物体内,且会危害被居住的生物体的生理机能,被寄居的生物则称为宿主或寄主。寄生虫会在宿主或寄主体
- 红霉素红霉素(拉丁语:Erythromycin)是一种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英语:skin infections)、衣原体菌感染(拉丁语:chlamydia infections),以及梅毒。本品也可用于
- 肿瘤新生物、息肉、瘜肉或赘生物(英语:neoplasm),是指身体细胞组织不正常的增生,当生长的数量庞大,便会成为肿瘤(英语:tumor)。而肿瘤亦可以是良性或恶性的。肿瘤(英语:tumor)在医学上是指细
- 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门(学名:Chlamydiae)是一门细菌。它们的生长完全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进行,是专性寄生菌。衣原体原先多被归入衣原体属(Chlamydia),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目前根据系统发育树分
- 眼部疾病ICD-10 第七章:眼和附器疾病,为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ICD-10中关于眼和附器疾病的分类。眼睑、泪器系和眼眶疾患(H00-H06)结膜疾患(H10-H13)巩膜、角膜、虹膜和睫状体疾患(H15-H22)晶状
- 妇科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妇科学是一门研究女性在非孕期生殖系
- 自然医学自然医学(英语:Naturopathy,或Naturopathic Medicine),又称自然疗法,起源于19世纪欧洲的非主流医疗方式,通常被归类在替代医学中。自然医学把人体视为一个整体,相信人体存在生命力,有
- 外科手术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外科手术,简称手术,凡指透过器械,经外科
- 老化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在生物学及医学上,老化是生理状态随时
- 高血压高血压(英语:Hypertension,high blood pressure)是动脉血压持续偏高的慢性疾病。高血压一般没有症状,不过长期高血压为冠状动脉疾病、中风、心脏衰竭、心房颤动、周边动脉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