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梵住(梵语:चत्वारि ब्रह्मविहाराः,catvāri brahmavihārāḥ,巴利语:cattāri brahmavihārā),又译四梵行,佛教名词,即是修行与实践慈、悲、喜、舍四种心境。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佛教究竟修行者需将这四种心境扩展至无边无际,因此又称为四无量心、四无量观。
修行四梵住时,以慈心观为入门,也可以慈心观来统摄四梵住。
四梵住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
四无量心起源自无量心三昧,释迦牟尼佛以无量(巴利文 appamāṇa,梵文 apramāṇa)来形容四梵住,在观想中,将四梵住的心态,扩展至一切众生身上。
四无量心通于有漏与无漏,与七觉支合并修行,可达于解脱。天台智者认为,四无量心可对应四禅定的境界。悲无量心,对应于初禅。喜无量心,对应于二禅。慈无量心,对应于三禅。至四禅时,则应采取舍无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