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海龙属(属名:)是鸭嘴龙亚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白垩纪晚期的哈萨克(化石发现于哈萨克中部的 Beleutinsk 组),约 9350 万到 8580 万年前(土仑期至桑托期)。模式种为突吻咸海龙(),学名全意是“来自咸海,具有如块茎般隆起的蜥蜴”,这是因它的化石发现于邻近咸海地区,且同时在化石上发现了明显的突起。在附近也发现了其他近亲,例如牙克煞龙。它的鼻子上有着小型骨状的隆起物,类似慈母龙及格里芬龙,故一度被分类在鸭嘴龙亚科下。但现在的研究显示,咸海龙不但可能属于赖氏龙亚科,甚至有可能是该家族中最原始的成员之一。
咸海龙是种草食性恐龙,能够以双足或四足方式移动。它们的恐龙蛋群化石显示它们是以族群方式生活,并于安全的地方产卵。
咸海龙的体型就像一头象,全长约 6.5 至 9 米,体重可能相当于一头犀。科学家目前对于咸海龙所知的不多,已知只有一个不完整的头颅骨(目前存放于俄罗斯科学研究院 -- Paleontological Institute,编号 PIN 2229)被发现,它的喙嘴有着 30 列的小型牙齿,总计约 1000 颗。这些牙齿是用来咀嚼植物,在草食性恐龙非常普遍,但却在爬行动物相当少见。咸海龙的头骨背侧很宽,显示有大型颌部肌肉可供咀嚼。
眼睛前的鼻部隆起物,亦常见于大部分鸭嘴龙科恐龙,可能是雄性用来打斗用的武器,类似现今的羊或山羊。它们也可能是用作声音放大器,用作召集族群之用。它有着粗大的尾巴、巨大的身躯及有力的后脚,都是鸭嘴龙科恐龙所共有的特征。
根据咸海龙的命名者俄罗斯古生物学家阿纳托利·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特杰斯特文斯基(Анатол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Рождественский)于 1968 年的发表文献,最初咸海龙被归类为鸭嘴龙科下的鸭嘴龙亚科;当时罗特杰斯特文斯基认为,巴克龙、冠长鼻龙与小贵族龙在头骨上的构造与咸海龙类似,因此可能与咸海龙在分类上的关系最接近。
后来直到 2013 年的 7 月,鸭嘴龙类专家 Albert Prieto-Marquez 等四位古生物学家共同发表了一种与咸海龙同样生活于白垩纪晚期的鸭嘴龙类恐龙——似鸭龙(),并且对于整个赖氏龙亚科恐龙的多样性、生物地理及其分类系统做了全面性的分析。他们将咸海龙属归类为赖氏龙家族的成员之一,并视咸海龙属为最原始赖氏龙类恐龙;同时也认为咸海龙属在分类上可能为似鸭龙属的旁系群,因此将这两个属归入新建立的分类阶层——咸海龙族(Aralosaur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