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22°59′16″N 120°12′27″E / 22.98778°N 120.20750°E / 22.98778; 120.20750
延平郡王祠,又名开山王庙、开台圣王庙或郑成功庙,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清代台湾府城油行尾街),为清治时期最早的官祀郑成功纪念祠,其前身为民间所建的开山王庙,台湾日治时期曾改为开山神社,是日人在台最早设置的神社,也是二次大战前日本海外神社中唯一是从庙宇改为神社的特例。现今北方宫殿式之样貌为民国五十二年(1963年)改建的结果,导致该庙长久以来未被列为古迹,直至民国九十九年(2010年)将延平郡王祠(含郑成功文物馆)登录为台南市第九座历史建筑。
据说早在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时,当地居民们便建有一座小庙祭祀延平郡王郑成功,而在清治时期因有政治上的顾虑,所以使用“开山王庙”之名来称呼此庙,“山”暗指“台湾”,有隐喻郑成功为“开台圣王”之意。然而开山王庙所祭祀的神明,另有王爷、陈棱的说法。
而在清代方志中,大多仅记开山王庙位在东安坊,伪时建,但并不清楚所祀神明之由来名姓。例如高拱干《台湾府志》(1696):“开山王庙,在附郭县东安坊。”、陈文达《台湾县志》(1720年):“开山王庙,伪时建。”。陈丽华〈传统的重塑与再现:延平郡王祠与台南地方社会〉一文指出,早期文献对于开山王庙的祀神并未交代清楚,到了《重修台湾县志》(1752年)才在提到台湾澎湖常见的“大王”、“王公”信仰(王爷千岁信仰)时附带提及开山王庙,并且将澎湖将军庙祀神与隋朝武将陈棱连结起来。而在《续修台湾县志》中,编修者们更怀疑台湾的开山王庙、王公庙、大人庙、三老爷庙等庙的神明皆是跟澎湖将军庙相同。而后在施士洁的诗作中便注记说,开山王庙所祀神明是陈棱而非后来的郑成功。后来连横则提出说法,认为开山王庙应当是祭祀郑成功,而西定坊开山宫则祭祀陈棱。陈美惠对此指出连横之说非空穴来风,郑成功信仰进入开山王庙,应该是在“延平郡王祠”建立之前。
开山王庙在乾隆年间的《重修台湾县志》被记载说已经倾圮,但后来嘉庆年间的《续修台湾县志》则提到乾隆年间有当地居民何灿重修扩建。日治时期的资料则提到说何灿集资扩大规模,增筑东西两庑,耗资银四千圆。据说此时便增祀了郑成功及甘辉、张万礼像。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暴风雨重创开山王庙,仕绅黄鸿谟、许廷锡等人捐银一千圆重修。根据连景初的记载,延平郡王祠曾存有此次重修后,道光廿七年(1847)的楹联左联一幅(右联遗失)。上面写着:“数十年矢志匪他,国祚已移,此地犹共奉明正朔”。从其含义推测,应该是指郑成功的事迹,故可见在开山王庙时期,庙里已经在祭祀郑成功。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牡丹社事件,清廷派福建船政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沈葆桢来台后,接受台湾府进士杨士芳、台湾道道员夏献纶与台湾知府周懋琦等人的禀请,与闽浙总督李鹤年、福建巡抚王凯泰与福建将军文煜等人一同上疏追谥郑成功、建立专祠与编入祀典中。光绪元年正月初十日(1875年2月15日),朝廷准奏,下诏曰:
前明故藩朱成功,曾于康熙年间,奉旨准在南安地方建祠。该故藩仗节守义,忠烈昭然。遇有水旱,祈祷辄应,尤属有功台郡。著照所请,于台湾府城建立专祠并与追谥,以顺舆情。钦此。
朝廷批准后,工程在同年三月动工,秋八月完工。此兴建工程由台湾府知府周懋琦为总监,崇文书院山长陈谟为董事,台湾府士神吴尚霑、吴尚震、吴朝宗、许廷仑、曾云龙、陈楷、王蓝玉等为委员,分任建祠工程之监督事宜,工程耗费白银7,400两,聘请福州师傅林恩培前来营造,材料也全来自福州,而成为一福州风格的建筑。此时的延平郡王祠土地面积672坪,设有三川门,前殿、后殿、东西庑、东西辕门、仪仗所、祭器库、廨舍,四周为高二丈多的红砖墙。东、西辕门上分别有有“圣朝褒祀”及“明室遗臣”之木匾,均为知府周懋琦所题。三川门正面中央有直书之“奉旨祀典”及下方横书“明延平郡王祠”之石制门额,左门为“擎天”,右门为“辟地”,此皆为沈葆桢所书。三川门后方则挂有福建省武平县知县卢绍昌进献的木匾“前无古人”。
在日治时期时,郑成功因具有日本人血统亦受到日人敬重,并将之作为台湾与日本间的“导引线”,将有利于日人统治台湾之正当性。于1895年12月,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即进献了匾额“力挽回澜”,挂在延平郡王祠正殿上方。明治廿九年(1896年)7月25日,台南县知事矶贝静藏上书台湾总督桂太郎,建议以郑成功之忠烈与开台事迹与其母田川氏的贞烈事迹为由,将郑成功庙(延平郡王祠)改为“开台神社”之社号并列为国币社,此提案经总督府修改并以县社开山神社之名号向日本拓殖务省提出,拓殖大臣于隔年(1897年)1月13日宣布将清朝的延平郡王祠改为“开山神社”,列格为县社,并举行“奉告式”。神社例祭日系沿用原延平郡王祠以郑成功农历诞辰1月16日作为祭祀大典,并将日期换算为阳历2月15日。神社前殿供奉郑成功,后殿祭祀郑母田川氏,左为宁靖王朱术桂及五妃(袁氏、何氏、王氏、秀姐、梅姐),右为郑克臧及其妻陈氏,东西两厢房则是殉难将领各140位。每年农历三月“迎妈祖”(迓妈祖)时,信徒也会请出开台圣王神像为绕境队伍做头轿。
开山神社藏有“郑成功真迹”及“明珍作(日语:明珍信家)甲胄”,此郑成功真迹内容为“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此真迹(现松浦史料博物馆(日语:松浦史料博物館)藏有其拓本)原为旧平户藩主松浦家所藏,于1902年时由台湾总督府民政长官后藤新平进献予开山神社。明珍作甲胄则是原由大木兼能(日语:大木兼能)使用,后由肥后国熊本的大木家所藏,于1897年由在台日人矢岛笃政、坂本房治、恒光寿作、胁山逸真、松本德太郎、有川胜藏交由津田静一进献予开山神社。
甫改为神社之延平郡王祠,大致仍维持旧貌
1915年前之开山神社社殿(延平郡王祠原貌),挂有匾额“力挽回澜”。
改建前之三川门,可见新设之鸟居
改建前之景象
改建前之三川门内侧,挂有匾额“前无古人”。
郑成功真迹
明珍作甲胄
由于神社之建筑系沿用于1875年兴建之建筑,地方人士有感建物使用已久,故于1908年由铃木让、森龟贵、中川俊一、松本德太郎、蔡国琳、王雪农等人发议改建神社,时任台南厅长津田毅一(日语:津田毅一)与台湾其他厅联合发起募捐,在六年间募得36,394圆,并由台南厅技师岛田宗一郎任工程设计主任,由若林右藏、矢田贝静睦辅助,工程则是由台南汤川鹿造及杨蕃薯承包。大正三年(1914年)8月,开山神社改建工程动工,改建部分包含前殿、后殿、回廊、东西厢房、祭器库、仪仗所,新建拜殿、社务所、手水舍、神职宿舍、鸟居、参道敷石、社号标,既有照墙及三川门被向东移动,以增加神社空间,并修复了东西辕门;在将相邻私有地征收后,社域增加为9,400坪。此次改建新舍的入口鸟居门额之“开山神社”为台南厅长松木茂俊所笔,鸟居形式为岛木鸟居,此型式是来自郑母田川氏出身的川内浦的村社─太神神社的鸟居。改建工程于隔年(1915年)4月下旬完工,而改建后的开山神社正殿与偏殿仍为中国南方传统建筑样式,拜殿及社务所等新建建筑则为正统日本神社之形制。
改建前平面图
改建后平面图
移筑后之三川门,门后为神社拜殿
入口鸟居与三川门,可见社号标
1930年代之神社入口,此时已新设石灯笼与揭示板
新建之开山神社拜殿
开山神社神轿现貌
开山神社御朱印
随着日治后期的皇民化运动,各地神社皆有扩建需求,而1937年适逢开山神社开山神社列格满40年,故由有志之士组成发起神社改建。此次扩建计划预算共20万圆,其中13万来自捐款、台南州补助5万、台南市补助2万。开山神社于原神社的南侧新建一系列神社建筑,新设部分有神明造本殿、祝词屋、拜殿、祭器库、御水屋、社务所、第一鸟居(高15米)、第二鸟居(高15米)、社司宿舍、灯笼搬迁、瑞垣、玉垣,以及参道切石、植树造园、私有地征收及地上物补偿费等,神社境地约再扩大了2,600坪。整体工程于1939年动工,1941年完工。
二次大战结束进入民国时期后,该庙曾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由台南市政府市长卓高煊、延平郡王祠管理委员会诸委员及地方士绅发起重修,并于六年后由台湾省政府指定为台湾史迹。另外,据黄串条回忆,其在约1947年的参与的台南神社鸟居搬迁工程中,将台南神社的其中一附鸟居搬至延平郡王祠的三川门前。1950年,蒋中正提有“振兴中华”之匾额。
于1960年代,为庆祝郑成功来台三百周年,计划延平郡王祠大规模重修,重建工程系由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贺陈词主持,因贺陈词认为简陋之样貌不足以彰显郑成功之伟大,故于在民国五十二年(1963年)将该庙从原本的福州建筑形式改建为钢筋水泥造的中国北方式建筑、并铺上当时被认为最具代表中国宫殿形式的琉璃瓦,此型式亦为台湾当时之建筑特色。此举造成其在后来无法被列为古迹,亦于后被批评为不依原样保存,仅凭建筑师的想像或好恶重建,有违建筑与历史追求真实的普世价值。于2007年,为保存挂在延平郡王祠入口的“前无古人”匾,其被重制后的匾额替换,原物则藏于郑成功文物馆。民国99年(2010年)7月21日,延平郡王祠连同郑成功文物馆被指定为台南市第九座历史建筑,但仍非古迹。
原开山神社入口前清代旗杆
岛木鸟居上方之构件现置于郑成功文物馆东侧
原开山神社石灯笼残存构件
北侧街角郑成功骑马石像
延平郡王祠前郑成功骑马石像
延平郡王祠原围墙大门及售票亭,此门原为照墙,且门额原位于三川门上
延平郡王祠庭园一景
现今的延平郡王祠基本上由祠庙本身与庭园和郑成功文物馆组成,主入口位于开山路上,而原本周围有围墙环绕,但现在已经打掉,只留主入口和正对着祠庙山门的一部分(做为照壁)。
祠庙的山门前有一座牌坊,原是日治时期台南神社的鸟居,但在战后重修时拿掉了最上方的横梁,并放上中国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鸟居两旁有前国防部长白崇禧于1947年题字的对联“孤臣秉孤忠,浩气磅礡留万古,正人扶正义,莫教成败论英雄”。然而在1964年重建时,遭黄典权更改为“孤臣秉孤忠五马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义七鲲拓土莫将成败论英雄”。造成外界误会为白崇禧对联原文为如此,现今台南市文献委员会已于2006年在牌坊旁立碑说明此事。
祠庙的本体是三进合院类型,座西朝东,由山门、正殿、后殿与两侧厢房组成。山门之左有过廊接到“甘辉将军祠”,祠前有一门通往北边的庭园,而自祠前往西则为东庑,供有明郑殉难文武诸臣牌位,此外祭器所亦设于此。而山门之右为“张万礼将军祠”,同样在祠前有一门通往南边的庭园,且从祠前往西为西庑,除供有诸臣牌位外,仪仗所也设于此处。
正殿是供奉郑成功之处,最外围有回廊,里头正中央为洗石子神龛,上有雕塑家杨英风所做之郑成功塑像,但近年整修后有不少反弹声浪。此外在塑像之前为昔日庙里的神像金身,该神像一度在民间轮祀,直至近年才迎回安座。
后殿中央则为依祀典庙宇的惯例所设的太妃祠,供奉郑成功之母翁太妃田川氏。而在太妃祠之左,则为供奉宁靖王朱术桂与其五妃的宁靖王祠,右边则为供奉郑成功长孙郑克�及其夫人陈氏的监国祠。
郑成功文物馆系于1964年兴建,由贺陈词设计,典藏台南市历史文化文物。此馆所在约为原开山神社之社务所,而馆藏之渊源可追溯至台湾总督府于大正八年(1930年)在台南举行“台湾文化三百年纪念会”活动所收集展示的台湾史料;昭和七年(1932年)设置“台湾史料馆”于安平古堡内(今热兰遮城博物馆);1935年,为庆祝“始政四十周年记念台湾博览会”,台南市役所配合成立“台南历史馆”共计三处会场,第一会场台南州商品陈列馆(今台南高分院址),第二会场今热兰遮城博物,第三会场今大南门址。1937年后,为将馆藏长久保存及展示,于大正公园(原民生绿园,今汤德章纪念公园)武德殿旧址(今中西区公所址)兴建兴亚式钢筋混凝土造之“台南市历史馆”,但于太平洋战争期间遭美军炸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于赤崁楼重新设立“台南市立历史馆”,民国五十三年(1964年)延平郡王祠改建为北方宫殿式建筑,于南侧兴建西式平顶馆舍乃自赤崁楼旧址迁移并易名为“台南市民族文物馆”;民国九十二年(2003年)文物馆重新整理完成更名为“郑成功文物馆”。
清朝时期由于延平郡王祠列入官方祀典中,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祀,费用来自台湾县(后改为安平县),主祭者为台湾兵备道、台湾府知府、台湾府海防同知、台湾县知县、县经历、县右堂等,而民间祭祀则照开山王庙时期的惯例,于正月十六日到十九日举行祭祀,并在七月廿二日举行盂兰盆会。
日治时期改为开山神社后,例祭定在每年2月15日,但是民间的祭祀仍依传统的农历进行。而在二次大战后台湾省参议会在1948年定4月30日的“郑成功登台日”为官方春祭之日,但1959年台南市文献委员会认为郑成功登台之日换成阳历应为4月29日,台南市政府向台湾省政府提议改以4月29日为春祭之日,而秋祭之日则是在1950年8月15日由台湾省政府通知台南市政府,依据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的研究定于8月27日。春秋二祭由内政部长主祭,公祭后由各地郑氏宗亲家祭,有时还会有日本代表以神道教仪式祭祀。
延平郡王祠(开山王庙)的祭祀团体派下分为五祧,分别是“同心敬”、“诚心敬”、“和心敬”、“忠雅堂”、“崇德堂”,简介如下:
由于郑成功爱梅之韵事,延平郡王祠亦有其与梅相关之佚事。原本延平郡王祠后方的两棵梅树中,右侧之梅树据说为郑成功当时从日本带来,左侧之梅树(现位于太妃祠前的庭院内)则是郑成功手植,于光绪元年(1875年)从台湾府衙门鸿指园(该衙门为明郑时的承天府府署)移植过去,且被认为是“再生梅”,亦即可从枯干中再长出新梅,此神迹系借由郑成功将梅树神秘化,亦有郑成功复活之寓意。为此特别事迹,杨承藩作有《延平王祠再生梅》一诗:“赤嵌城头月,何知地下根。大难成硕果,未敢出降旛。奇局天重创,原心帝有言。蛰龙能饮露,应感再生恩。”。然而,此遗爱梅于1958年枯朽,后由另一侧之梅以接枝法补植。此外,开山神社之社徽为梅花与中央“开”字结合之图样。
另外,台南市于1919年实施町名改正时,开山神社所在的地区(现今开山路一带)被改为开山町,其名称即来自开山神社,当时神社地址为开山町三丁目58番地。
大台南公车
(开山路)
(府前路)
绕裕义、大鹏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