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辅酶Q
✍ dations ◷ 2025-04-25 03:56:58 #辅酶Q
6-dimethoxy-3-methylcyclohexa-2,5-diene-1,4-dione辅酶Q10(Coenzyme Q10,CoQ10),又称泛醌(Ubiquinone,UQ)、辅酶Q(Coenzyme Q,CoQ),商品名悠卡诺(ubidecarenone),是一种存在于所有行有氧呼吸之真核生物中的辅酶。Q代表醌基,10则代表其尾部接上的异戊二烯的数量。其结构与维生素K、维生素E与质体醌相似。辅酶Q10是真核细胞线粒体中电子传递链和有氧呼吸的参与物质之一,也是电子传递链中唯一非蛋白质成员,人体内有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会由此形成 ,因此在能量需求较高的器官上(例如心脏、肝脏、肾脏等)都能发现较多的辅酶Q10。辅酶Q10是能携带一个或两个电子的电子携带者,肇因于其三种氧化还原态,从氧化数高至低分别为泛醌(ubiquinone,Q)、半醌(semiquinone、ubisemiquinone,Q-)、还原态泛醌(ubiquinol,QH2)。除此之外,它也是抗氧化剂。泛醌分子中含有一个由多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与对苯醌母核相连的侧链,该侧链的长度根据泛醌的来源而有不同,一般含有n=6~10个异戊二烯单位。对于哺乳动物,n=10,因此又称辅酶Q10。分子中的醌式结构使泛醌具有氧化型与还原型两种形式,在细胞内这两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变,这是泛醌作为电子传递体的基础。泛醌的电子得失可以分两步进行,即一次转移一个电子,也可以经一步进行,同时转移两个电子。泛醌存在于多数真核细胞中,尤其是线粒体。它是呼吸链组分之一;其在线粒体内膜上的含量远远高于呼吸链其他组分的含量,而且脂溶性使它在内膜上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特别适合作为一种流动的电子传递体。泛醌中的苯醌部分在体内以酪氨酸为原料合成,而异戊二烯侧链则是由乙酰辅酶A原料经甲羟戊酸途径而合成。因此,通过阻断甲羟戊酸途径而发挥作用的降血压药β-阻滞剂和降胆固醇药他汀,在使用时也会影响到体内泛醌的合成。但是,没有足够数据证明辅酶Q10补充剂或有助于免疫系统、心脏功能、预防癌症等健康支持作用。辅酶Q10也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任何疾病。辅酶Q10于1957年由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酵素学研究所的Fredrick L. Crane及其同事首次发现。 1958年,其化学结构由默沙东的Karl Folkers和他的同事确认。Karl Folkers与Gian Paolo Littarru于1972年发表人类心脏病经常伴随有辅酵素Q10浓度缺乏的临床现象理论。医学导航:营养学辅助、代谢、微量元素病理、失调、症状/人名、先天药物(A8/11/12)
相关
- 科科(英文: family, 拉丁语:familia)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位于目和属之间,现时生物界约有800个科,科下也分亚科,而在其上亦有总科。亚科是生物分类法的一级,在科和属之间,有时亚科和属
- 2013年5月
- 卵巢囊肿卵巢囊肿(英语:ovarian cyst)是卵巢中充满液体的囊状组织,一般不会有症状出现,但患者偶尔会有胀气、下腹痛或下背痛的症状。少数情况当囊肿破裂或合并卵巢扭转时,可能会剧烈腹痛、
- 五百人会议五百人会议(Boule),又译作五百人议事会,是古希腊城邦雅典的民主政制的核心,它的职责是落实公民大会的决策,是一个总司一切事务的行政组织,为前6世纪晚期克利斯提尼改革时创立的机构
- 表达基因表达(英语:Gene expression)是用基因中的信息来合成基因产物的过程。产物通常是蛋白质,但对于非蛋白质编码基因,如转运RNA(tRNA)和小核RNA(snRNA),产物则是RNA。所有已知生物都通
- 丹曲林单挫林是一种突触后肌肉松弛剂,可减轻骨骼肌的收缩。它透过抑制兰诺定受体(Ryanodine receptor)来阻止从肌质网释放钙离子以达成治疗效果。单挫林用来治疗和预防因全身麻醉而引
- 斯旺西斯旺西(英语:Swansea,威尔士语:Abertawe),威尔士语解作“Tawe河河口”,当地华人称史雲斯,亦有人以其英语写法意译为天鹅海,威尔士高尔半岛东部布里斯托尔湾畔,乃威尔士第二大城市,也是
- 爱尔兰王国爱尔兰王国(爱尔兰语:Ríocht na hÉireann;英语:Kingdom of Ireland)先后是英格兰王国及大不列颠王国的附庸国,从1542年存续至1800年。它由英格兰以及后续的大不列颠君主统治,并与
- 正五边形在几何学中,五边形是指有五条边和五个顶点的多边形,其内角和为540度。五边形可以分为凸五边形和非凸五边形,其中非凸五边形包含了凹五边形和另一种边自我相交的五角星。最简单
- 霍裕平霍裕平(1937年8月16日-),中国物理学家。生于湖北黄冈。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