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山书院

✍ dations ◷ 2025-01-10 19:29:26 #陶山书院

坐标:36°43′38.27″N 128°50′36.32″E / 36.7272972°N 128.8434222°E / 36.7272972; 128.8434222

陶山书院(朝鲜语:도산서원 )位于韩国庆尚北道安东市陶山面(朝鲜语:도산면 (안동시)),建于朝鲜宣祖七年(1574年),为缅怀著名儒学家李滉而建,与玉山书院、屏山书院、道东书院及绍修书院合称朝鲜王朝五大书院。

由于李滉在韩国儒学地位崇高,这里成为韩国儒学思想的精神故乡,陶山书院因而被圣域化。陶山书院在1969年5月获列为韩国指定史迹第170号。1975年至2007年间成为韩圆千元纸钞背面图案。2019年,陶山书院与其他八座书院以“韩国新儒学书院”名称登录成为韩国第14个世界遗产。

陶山书院前身为陶山书堂,陶山书堂创建于朝鲜明宗十六年(1561年),为朝鲜王朝著名的儒学家李滉所设立。李滉(1501-1570),堂号真宝(朝鲜语:진보 이씨),字景浩,号退溪、陶翁、退陶、陶叟、清凉山人,后世常称为退溪先生,为朝鲜儒学泰斗,被尊称为“东方朱子”、“朝鲜之朱子”:102,其与年代稍后的李珥为朝鲜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李滉在明宗十六年(1561年)辞官回乡设立陶山书堂,以作为居住与传授学问的地方。宣祖三年(1570年)以七十岁之寿去世,宣祖五年(1572年)李滉的弟子设立祠堂“尚德祠”祭祀与缅怀李滉,宣祖七年(1574年)在陶山书堂的基础上,创立陶山书院以传授儒学,培养后进弟子。

宣祖八年(1575年),宣祖钦赐由韩石峯书写的“陶山书院”匾额,成为“赐额书院”,之后陶山书院逐渐变成岭南地方儒学的中心。

光海君七年(1615年)入祀赵穆作为从祀。赵穆(1524-1606),堂号横城(朝鲜语:횡성 조씨),字士敬,号月川,十五岁时入李滉门下,追随李滉三十余年至直到李滉去世,之后持续在陶山书院授课数十年。后世为感念其超过六十年的在儒学上的坚持与长期奉献,因此将其入祀祠堂。朝鲜高宗八年(1871年),兴宣大院君下达书院撤废令(朝鲜语:서원 철폐)时,朝鲜全境仅保留47座书院,陶山书院为其中之一。

陶山书院于在1969年5月,被列为韩国指定史迹第170号,隔年(1970年)收藏李滉生前遗物的“玉振阁”落成,玉振之名出自于《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由于李滉在韩国儒学地位崇高,自1970年起,在总统令之下开始维护增建陶山书院,这里成为韩国儒学思想的精神故乡,陶山书院因而被圣域化,被称为“韩国精神文化的圣地”。1977年设置陶山书院管理事务所,并制定管理营运条例。现今陶山书院与玉山书院、屏山书院、道东书院、绍修书院合称朝鲜王朝五大书院。

陶山书院在1975年8月至2007年1月间成为韩圆一千元纸钞背面图案。1975年版与1983年版各种面额的韩圆纸钞,背面图案均为建筑物,两个版本的一千元纸钞背面为陶山书院,正面则为陶山书院主祀的李滉。2007年版各种面额的韩圆纸钞,背面图案均改为有名的绘画,陶山书院没有再出现于一千元纸钞上,改为郑敾所绘的《溪上静居图(朝鲜语:계상정거도)》,其描绘李滉在世时,陶山书堂以及附近的风景,正面依旧为李滉。

建筑设计以简洁朴素为主,反映退溪先生的品格以及追求学问的儒者姿态。从建筑构造上来看,由前至后可分为陶山书堂建筑群、陶山书院建筑群、祠堂建筑群、附属建筑,另外在书院外,隔着洛东江,对岸有试士坛。陶山书堂是李滉在世时居住与讲学的场所,陶山书院为李滉去世后,弟子们为了缅怀李滉而修建的书院。

陶山书堂建筑群包含李滉居住与讲学的陶山书堂、供弟子居住的陇云精舍、供休憩用的亦乐书斋、供奴婢居住的下库直舍,另外还有荷花池塘“净友塘”、水井“洌井”。

陶山书堂为陶山书院内年代最为久远的建筑,于明宗十二年(1557年)动工,明宗十五年(1560年)完工,明宗十六年(1561年)启用。陶山书堂为一栋长条形建筑,据说由李滉亲自设计,内部由左至右为厨房、火炕房、地板房三个房间。李滉对火炕房与地板房均有取名,火炕房名为“玩乐斋”,其源自朱熹〈名堂室记〉“乐而玩之,固足以终吾身而不厌”;地板房名为“巖栖轩”,出自朱熹《云谷二十六咏》第十四首“自信久未能,巖栖冀微效”。陶山书堂在2020年12月被韩国文化财厅列为韩国宝物(朝鲜语:대한민국의 보물)第2105号。

陇云精舍在陶山书堂的西侧,为弟子的宿舍。据说陇云精舍由李滉设计,由龙寿寺的僧人法莲和净一修建完成。陇云精舍格局呈工字型,对称的两边各有两间火炕房、一间向前突出的地板房、一间封堂。东侧称为“时习斋”,为年长的学生居住;西侧称为“观澜轩”,为年少的学生居住。陇云精舍在2020年12月被列为韩国宝物第2106号。

亦乐书斋位于陶山书院的西南角,位于书院的围墙外面。书斋供师生休憩之用,前有一座荷花池塘。下库直舍为服侍李滉与弟子的奴婢准备伙食、物品与居住的场所,此建筑于1932年重建。净友塘位于陶山书堂东南角,为一满是荷花的池塘,李滉对于书堂内的每一个景色、奇石、树木均取了名字,并有〈陶山杂咏十八首〉歌颂书堂内的十八处美景,净友塘为其中之一。洌井位于陶山书院外东南方,为一口方形的石井,其作为书院的饮用水。洌井之名源自于《易经》井卦篇“井洌,寒泉食”;以此之名其引申的意义为,如同大众喜爱甘冽的井水,钻研学问的人,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修养、积累知识,成为被社会所喜欢、接受的优秀人才。

陶山书院建筑群包含书院的门口进道门、讲堂典教堂、收藏书籍的光明室、出版书籍的藏版阁、儒生居住的东斋与西斋,以及奴婢居住的上库直舍。在陶山书堂与陇云精舍中间的通道尾端有一座阶梯,阶梯顶端为进道门,进道门后方即为陶山书院。

进入进道门后即为陶山书院的讲堂典教堂(朝鲜语:안동 도산서원 전교당)(전교당),典教堂的建筑格局为一座正面四间、侧面两间的歇山顶建筑,有很高的基坛以显示其威严,前方有两座阶梯。典教堂建于宣祖七年(1574年),在1969年经过整修,呈现目前的样貌。宣祖八年(1575年)陶山书院获得钦赐的“陶山书院”牌匾,其由韩石峯所书写。典教堂内悬挂许多匾额,包括院规、白鹿洞规、朝鲜正祖的赐祭文等。典教堂前有两座阶梯,东边的阶梯让学生走,院长、老师走西边的阶梯,用意为学生不踩老师的影子,以示尊师重道。典教堂在1963年1月被列为韩国宝物第210号。

光明室为保管与提供阅览图书的场所,相当于今日的图书馆。今日光明室分为东光明室与西光明室,东光明室建于纯祖十九年(1819年),后来在1930年仿照东光明室的样式兴建西光明室。为了书籍的防潮,光明室建在离地约一层楼高的平台上,取名光明,意指万卷书籍,惠我光明。光明室内有1,271种,4,917卷古籍,包含历代国王钦赐与李滉阅读过的书籍。书籍于2003年4月已移至韩国国学进兴院(朝鲜语:한국국학진흥원)保存。

藏版阁位于典教堂东侧,为书院的出版机关,内有用来印刷书籍的册版。藏版阁为一座正面三间、侧面两间的歇山顶建筑,墙壁由木板制成,为了防潮地面铺着井字型地板,地板与地面有一段距离。藏版阁内有超过2,790张印刷书籍的册版,文物也已移至韩国国学进兴院。

典教堂两侧为东斋(博约斋)与西斋(弘毅斋),年长的学生居住东斋,年少的学生居住西斋。博约之名源自于《论语》雍也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弘毅之名源自于《论语》泰伯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上库直舍为奴婢准备饮食、物品与居住的场所,有七间火炕房、厨房、仓库等共二十一个房间,外观朴实,如同一般民居。

祠堂建筑群包含祠堂“尚德祠”,祠堂的入口内三门,以及准备祭祀的场所典祀厅。祠堂为书院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书院自元代传入高丽王朝,朝鲜成立的书院一般均为奉祀先贤、先师的祠堂与教育子弟的书院的结合体,借由缅怀先贤、先师,来延续他们的精神。

典教堂的右后方为内三门,内三门后方为祠堂“尚德祠”。尚德祠建于宣祖五年(1572年),为一座正面三间、侧面两间的歇山顶建筑,尚德祠正面中央供奉李滉的牌位,东侧供奉赵穆的牌位。“内三门”或称为“三门”,为祠堂的门,同样建造于宣祖五年(1572年),为正面三间、侧面两间的牔栱建筑,建于两层的基台之上,基台前有阶梯,上有三座门,门上以丹青彩绘逆太极的图案。尚德祠和三门(朝鲜语:안동 도산서원 상덕사 및 삼문)在1963年1月被列为韩国宝物第211号。

尚德祠西侧为典祀厅,有东、西两栋建筑,东侧是酒厅,西侧是祭器库。酒厅内有一间火炕房和一间地板房。火炕房为准备祭品的儒生住宿之处,地板房为存放祭品之处;祭器库为存放各种祭器的库房。

试士坛(朝鲜语:시사단)(시사단)为纪念朝鲜王朝时代岭南地方的特别科举考试而修建的建筑。朝鲜正祖十六年(1792年),国王为了褒扬退溪先生的德行与对儒学的贡献,亲自撰写了祭文并致祭,并派遣吏曹判书李晚秀(朝鲜语:이만수 (1752년))(이만수)主办岭南地方的特别科举,称为陶山别科,共有七千两百余人报考,最终考试由正祖亲自选拔出十一名及第的考生,并摆设慰劳宴。正祖二十年(1796年),由时任领议政的蔡济恭撰文、刻碑,并修建试士坛以纪念此事。

试士坛位于陶山书院南边,与书院中间隔着洛东江,有碑亭和石碑。碑亭为正面一间、侧面一间的歇山顶建筑。朝鲜纯祖二十四年(1824年)进行重修,1974年因为修建安东水坝(英语:Andong Dam),试士坛位于上游的集水区内,因此在原来的位置上堆起了十米的高台,把碑亭和石碑移建到了上面,以避免试士坛被淹没。试士坛于1973年8月列为庆尚北道有形文化财产第33号。

2019年6月至7月,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韩国新儒学书院”项目经大会通过登录为世界遗产,包括绍修书院、灆溪书院、玉山书院、陶山书院、笔岩书院、道东书院、屏山书院、武城书院、遁岩书院。陶山书院编号为1498-004号。韩国的书院多为16至17世纪设立,负责讲授性理学的教育设施。由于将韩国性理学相关文化与传统妥善保存至今,因此符合世界遗产“具杰出普世价值”的条件,因而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

该世界遗产被认为满足世界遗产登录基准中的以下基准而予以登录:

1884年至1889年间,陶山书院爆发因嫡庶之争而引发的对抗与冲突。事情的缘由来自于朝鲜王朝对于嫡庶之别极为严格,朝鲜太宗于1415年颁布《庶孽禁锢法》(서얼금고법),对于嫡庶的分野做了极严格的规定,不同阶级不可通婚,庶子无法继承财产、进入书院就读、参与文科科举等。19世纪,嫡庶之别的约束力逐渐减弱,特别是兴宣大院君掌权后,积极强化中央集权,削弱两班贵族的势力。

1884年12月(农历11月),政府颁布不得阻止庶子进入书院就读命令,此举危及原本是书院出身的人的稀有性,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造成两班贵族的反弹。部分书院,如玉山书院已同意庶子入学,但陶山书院仍顽强抵抗。从1885年1月27日(农历1884年12月12日)起,有人开始要求陶山书院让庶子入学,然被拒绝;后数次沟通无效,偶有爆发肢体冲突。1885年3月26日(农历2月10日),李翊铉带领子弟及村人数人,前往陶山书院理论,遭到殴打而退出。当夜,李翊铉再次募集三、四十人,各持器械冲进陶山书院大打出手,之后惊动官府介入调查,逮捕不服朝廷命令的人。然而,陶山书院的两班贵族与庶子仍持续经过了约四年的对抗与冲突,到了1889年1月(农历1888年12月),庶子终于可以进入陶山书院就读。

736:石窟庵和佛国寺 · 737:海印寺及八万大藏经藏经处 · 738:宗庙 · 816:昌德宫建筑群 · 817:华城古堡 · 976:庆州历史区 · 977:高敞、和顺和江华的史前墓遗址 · 1319:朝鲜王陵(共18处) · 1324:韩国历史村落:河回村和良洞村(共5处) · 1439:南汉山城(共2处) · 1477:百济遗址区(共8处) · 1562:山寺,韩国佛教名山寺庙(共7处) · 1498:韩国新儒学书院(共9处)

1264:济州火山岛和熔岩洞(共7处)1591:韩国滩涂(共4处)

相关

  • 肺结核结核病(Tuberculosis,又称TB)为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结核通常造成肺部感染,也会感染身体的其他部分。大多数感染者没有症状,此型态感染称为潜伏结核感染(英语:Latent tuberculo
  • 异养异营生物(英语:heterotroph)指不能直接以无机物或有机物,必须摄取现成的养分来维持生存机能的生物。异营生物包括捕食、寄生和腐生三种。 异营性动物细胞需要的物质为水和矿物质
  • 伐丽流伐丽流(缅甸语:ဝါရီရူး,1253年3月-1307年1月),孟族名马加杜,又名瓦拉如(Wareru),缅甸勃固王朝开国君主。他是生于棠温(英语:Donwun)的掸族(母亲是孟族),曾在暹逻素可泰王国的兰甘亨
  • 显示技术的比较以下是各种显示技术之间不同特性的比较。不同的显示技术的一般特性差别非常大,导致对动作、闪烁等等需求的差异。本图显示一幅不一样的技术如何呈现单一黑灰影格的插图。时间
  • 承天巡抚承天巡抚,全称巡抚承天赞理军务,为明朝末年设立的一个巡抚职位。为对应李自成而设。
  • 齐归齐归(?-前531年),归姓,鲁襄公的妾夫人,鲁昭公的母亲。前542年,齐归的姐姐敬归的儿子子野死后,鲁国拥立齐归的儿子公子裯为国君,即鲁昭公。叔孙穆叔不愿意,说:“太子死了,有同母兄弟就立他
  • 宁木宁木(马来语:Debak)是位于东马来西亚砂拉越木中省木中县宁木副县的副县城,坐落在淋巴斯河(Sungai Rimbas)边。此河连接了这座小镇与其它邻近的乡村。
  • 观音灵感真言观音灵感真言,又称观音菩萨救苦心咒,大乘佛教陀罗尼,为观世音菩萨的咒语之一,为汉传佛教十小咒之一,常在早课或晚课中诵念。可能是在元朝至明朝之际译出,其译者与出处不可考,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嘉兴藏》《诸经日诵集要》,经过云栖株宏与蕅益智旭编辑推广后,随后也被收录到《禅门日诵》与民国时期《佛门必备课诵本》等诵本中,盛行于禅宗与净土宗信众之中。观音灵感真言前半为六字大明咒,现代学者林光明等曾对后段咒语,提出可能的对应梵语原义。汉字音译:梵文转写:咒语意译:观音灵感真言的历史不详,但在明朝末年已经盛行,如蕅益智旭等
  • 954年
  • 张契真张契真(?-1006年1月25日),字齐一,浙江钱塘县人。早年依上清宫胡法师游历江浙,后至天台赤城山,以求仙道,适逢朱霄外居于天台,将之度为道士。周世宗显德五年,受正一盟威、灵宝法篆于大元樊,号小灵宝。于紫蕊玉笈之书,无不历览。好文学,亦擅长草隶和棋弈,在吴越时被命为总管三篆斋事。宋太宗召见,款对称旨,赐紫衣。赐元静大师之号。真宗景德三年(1006)正月二十五日卒。编有《上清灵宝大法》六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