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进食障碍
✍ dations ◷ 2025-10-28 11:57:26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英文:Eating disorder),又称摄食障碍,是一种精神病,它指的是会影响当事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异常进食习惯。进食障碍包括短时间大量进食的“狂食症”;吃得太少导致体重偏轻的“厌食症”;大量进食后再想办法吐出来的暴食症;会去吃非食物物品的“异食癖”,以及会将食物吐出再食入的反刍症候群。肥胖症本身并不是一种进食障碍。进食障碍的成因并不明朗,遗传与环境因子都可能有影响。患者所处文化对纤瘦体态的追求也可能会催生进食障碍,举例而言,有约12%的舞者患有此症。性虐待的受害者也比较容易患有进食障碍。异食癖与反刍疾候群则较常在智能障碍患者上看到。在同一时间,一个人只会被诊断出一种进食障碍。治疗对许多进食障碍都有可能有效,方式包含咨商、适切的饮食,和对催吐行为的控制,偶尔也需要住院治疗。药物可以用来控制一些进食障碍的伴随症状。在发病五年后,大约70%的厌食症患者会康复,而狂食症患者也有50%会在五年后复原。暴食症患者的复原情形较不确定,估计在20%到60%之间。患有厌食症或狂食症都会增加死亡风险。在 发达国家,每年有1.6%的女性及0.8%的男性患上暴食症。有0.4%的年轻女性会患上厌食症,另外1.3%则患上狂食症。在女性的一生中,得到厌食症的机会是4%,狂食症与暴食症都是2%。厌食症与狂食症在女性身上较为常见,发病率约为男性的十倍,发病的时间点大多是在童年晚期或是刚成年时。其他的进食障碍的发生率较不明朗。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进食障碍盛行率似乎较低。进食障碍可能包括的主要症状:生理上,厌食、异食类症状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甚至死亡。长期故意呕吐或使用泻药会损害口腔或消化道。不少进食障碍者同时患有忧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目前被区分出来的进食障碍疾病包括:
相关
- 嗜酸性球嗜酸性粒细胞(英语:Eosinophil, Eosinocyte 或 Acidophil,全稱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是粒细胞中含有嗜酸性颗粒的一种,其他两种是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吞噬能力不如
- 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生物合成是指在生物细胞内制造新的蛋白质,它是通过蛋白酶解或蛋白质导向(英语:Protein targeting)细胞蛋白的损耗被平衡。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也称为翻译,它是基因表达的最后
- 半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是描述DNA的复制方式,目前已知的所有细胞皆以此方式进行复制。是三种主要的复制模型的其中之一,也是唯一确认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模型。
- 副溶血弧菌肠炎弧菌(学名:Vibrio parahaemolyticus),又称为副溶血弧菌,属于弧菌属,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肠炎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的栖息地在海水中。如果食用了遭此菌污染的
- 碳青霉烯碳青霉烯(Carbapenem)是一类广效性抗生素的总称,通常被作为后线抗生素使用,治疗严重的细菌感染。这类抗生素通常仅被用在多重抗药性(MDR)细菌的治疗上。碳青霉烯和盘尼西林、头孢
- 组胺组胺(英语:Histamine),是一种有机含氮的环状化合物。它参与局部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并具有作为瘙痒介体中心与调节肠道生理功能的作用。它还被用作神经递质。组胺由嗜碱性球和附
- 拉撒路综合症拉撒路综合征(Lazarus syndrome)是指在心肺复苏失败之后人体循环系统自发地恢复运作。自1982年以来,它已在医学文献中至少有了40-50次记载。又被称为拉撒路现象(Lazarus phenome
- 肠炎小肠炎(英语:Enteritis)是小肠的发炎。最常见的原因是食物或饮料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如沙雷氏菌(英语:Serratia)。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例如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古柯碱、放射治疗,以及
- 染色体染色体(英语:chromosome)是真核生物特有的构造,主要由双股螺旋的去氧核糖核酸和5种被称为组蛋白的蛋白质构成,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遗传物质深度压缩
- 甘油丙三醇又称甘油,结构简式为HOCH2CHOHCH2OH或C3H5(OH)3,分子式为C3H8O3。丙三醇是无色无臭有甜味的黏性液体,沸点为290℃,吸水性很强。具有醇类的通性,例如可以与金属钠发生反应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