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圈

✍ dations ◷ 2025-10-20 17:32:28 #模糊圈
模糊圈,摄影术用语,又叫弥散圆(circle of confusion)。点光源经过镜头在焦平面成的像是一个点,保持镜头与底片距离不变,沿光轴方向前后移动点光源,像平面上成的像就会成为有一定直径的圆形,圆形的大小取决于镜头孔径和点光源偏离程度,只要这个圆形像的直径足够小,相片看去仍然够清晰,点光源圆形像再大些,相片会显得模糊,这个临界点光源圆形像,就叫模糊圈。在焦点附近,光线还未聚集到一点,点的影象成为模糊的一个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大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一般35毫照相机镜头的模糊圈直径=1/30毫米,中幅相机镜头的模糊圈直径=1/15毫米,微型相机的模糊圈直径=1/60毫米。但是各照相机厂所定的模糊圈直径,会略微不同,宜参考照相机说明书。模糊圈的概念首先由1866年英国摄影杂志署名T.H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来的,他通过实验发现人眼在25厘米明视距离看图,可以分辨图中相距为1/4毫米的两条线。一张35毫米照相机底片放大成20x30厘米相片(即放大8倍),相片上直径=1/4毫米的圆圈,在底片上应是一个直径为1/32毫米的圆圈,这就是后来徕卡等照相机厂取模糊圈为1/30毫米的由来。

相关

  • 斯瓦希里语斯瓦希里语(kiswahili),属于班图语族,是非洲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5500万多人),和阿拉伯语及豪萨语并列非洲三大语言。斯瓦希里语是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的官方语言,刚果
  • 继续与德国交战盟军决定性胜利(1944年-1945年)中欧会战(Central Europe Campaign),在当时的纳粹德国又称为帝国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为在中欧地区击退德军所发动一连串军事行动,时间是自194
  • 卡尔卡松卡尔卡松(法语:Carcassonne,法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
  • 内在因子n/an/an/an/an/an/an/an/an/an/a内因子(英语:intrinsic factor, IF)——又称胃内因子(gastric intrinsic factor, GIF)——是由胃的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维生素B12结合成一
  • Rbsub2/subOsub/sub氧化铷(Rb2O),是铷的氧化物之一,呈黄色,有很强的潮解性。铷在空气中燃烧时,主要生成的是过氧化铷,只有少量的氧化铷和超氧化铷生成。当金属铷被露置于空气中时,它会很快氧化,失去金属
  • 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i-n-octyl phthalate,缩写为DnOP或n-DOP),又称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酞酸二辛酯(dioctyl phthalate,缩写DOP),化学式C6H4(CO2C8H17)2,为邻苯二甲酸与正辛醇生成的酯
  • 双缝实验在量子力学里,双缝实验(double-slit experiment)是一种演示光子或电子等等微观物体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双缝实验是一种“双路径实验”。在这种更广义的实验里,微观物体可以
  •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坐标:46°31′13″N 06°33′56″E / 46.52028°N 6.56556°E / 46.52028; 6.56556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法语: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缩写EPFL),是一所世
  • 张广学张广学(1921年1月31日-2010年2月24日),山东定陶人,回族,中国昆虫学家。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艺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贫穷问题日本,尽管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日本的贫困问题日益严重。由于其作为发达国家的声誉,日本很难找到贫困人口数字,人们普遍认为贫困程度相对较低。然而,一些媒体报导对比了这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