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寂
✍ dations ◷ 2025-11-10 19:28:52 #热寂
热寂(英语:Heat death of the universe)是猜想宇宙终极命运的一种假说。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宇宙的熵会随着时间的流异而增加,由有序向无序,当宇宙的熵达到最大值时,宇宙中的其他有效能量已经全数转化为热能,所有物质温度达到热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热寂。这样的宇宙中再也没有任何可以维持运动或是生命的能量存在。热寂理论最早由威廉·汤姆森于1850年根据自然界中机械能损失的热力学原理推导出的。热寂理论起源19世纪物理学家对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宇宙进程的影响的研究,特别是威廉·汤姆森在1851年对当时的一个动态热力学理论(Theory of Heat)实验作出了如下描述:“热量并非一种物质,然而是机械作用的一种动态形式,我们认识到机械功与热量之间必须是相关的,就如同因与果。”随后,热寂理论又由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和威廉·兰金加以发展。热寂说单纯地考虑热力学第二定律,而没有考虑引力效应。引力系统是负比热容系统,不存在稳定的平衡态。由于宇宙热寂说仅仅是一种可能的猜想,并没有任何事实证据支持该学说的正确性,所以以下内容仅为在假设该学说成立基础下的假说。在这段时间里,星系和恒星的形成逐渐减缓并完全停止,至于那些仍然存在的恒星,由于自身核燃料的逐渐枯竭,恒星的温度和光度逐渐下降,直到核燃料完全耗尽,恒星死亡为止。当宇宙中所有的恒星都熄灭之后,只有行星、小行星(包括彗星、陨石和棕矮星)、白矮星、黑矮星、中子星、奇异星和黑洞能够继续存在。偶尔,棕矮星之间的相互撞击会形成新的红矮星。这些红矮星会在宇宙中继续存在数十亿年,成为宇宙中为数不多的可见光源。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引力波和引力扰动的影响,行星逐渐脱离它们的原始轨道。同样是因为引力波和引力扰动的影响,星系中的恒星和恒星残骸也开始离开它们的原始轨道,只留下分散的恒星残骸以及超大质量黑洞。第一个可能性是以某些大一统理论中,质子寿命极长但有限为前提推测的。根据某些理论认为质子会衰变,而半衰期(1036年)的估计是正确的话,届时,宇宙中大约一半的物质已经通过质子衰变形式转化为伽马射线和轻子。这时,所有的质子都已完成衰变。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只能两种形式存在:黑洞或是轻子。黑洞继续通过霍金辐射的形式缓慢的蒸发除了少量黑洞以外,绝大部分的黑洞都已蒸发完毕。现在,所有组成恒星和星系的物质都衰变为光子和轻子最后的黑洞蒸发完毕:10150年所有残余的黑洞都已完全蒸发:首先是低质量的黑洞,最后是超大质量黑洞,现在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已衰变为光子和轻子。宇宙达到最低能量状态:101000年到1010056年现在,宇宙已经进入低能状态,目前尚不清楚在这之后会发生什么。一种假设是宇宙很可能会永远停留在这种状态,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热寂状态。意味着量子事件将会取代其他的微观活动成为宇宙的主宰。假如宇宙是平面的(即Ω=1)且没有质子衰变;则随着量子穿隧效应加上长时间的几率,最终所有小于铁的物质都会因此而发生核聚变,最终变为铁。(而铁的结合能最小,因此熵值最大。)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发熵值减少最终会通过庞加莱定理、热涨落和涨落定理,量子穿隧效应也应该将大物体变成黑洞。根据所做的假设,这种情况发生的时间可以从10100076年到以后计算。量子穿隧效应也可能使铁星在大约年内坍缩成中子星。假如宇宙是平面的(即Ω=1),在101500年到101056年,量子穿梭效应所导致的核聚变应使小于铁物质融合成铁-56,而自发裂变和核衰变也应使大于铁的物质衰变成铁。另一个宇宙可以是通过随机的量子穿隧效应或量子涨落粗略地创建的101056年到101076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发熵减少最终会通过庞加莱定理、热涨落和涨落定理。101076年到以后。量子穿隧效应也应该将大物体变成黑洞。根据所做的假设,这种情况发生的时间可以从101076年到以后计算。量子穿隧效应也可能使铁星在大约年内坍缩成中子星。以较新的观测所知宇宙常数,和以质子寿命无限为前提假设,有强大的暗能量不断加速,这样宇宙的整体熵极大,所以微观物质很少改变,但长远来说宏观物体难以保持现状。这仍然属于热寂的结论之一。这样的宇宙的预期寿命远较其他假设为短,估计约102500年便会崩溃而不适合维持生物的存活。宇宙加速膨胀使星系间距离扩大。1010年内,除了一些有引力联系的星系,其它星系都会因为离开可观测宇宙外而变成不可见。因为发光体不存在,只有高质量的暗物质,除人为光源外完全黑暗。但此情形下很难一直持续下去,到102500年,比上一种模型更可能因为零点能作用产生大撕裂(英语:Big Rip),甚至产生新的宇宙大爆炸。
相关
- 生物修复生物修复(英语:Bioremediation)是一种使用生物体来移除或中和污染现场内污染物的技术。根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定义,生物修复是一种“使用自然产生的生物体来把有害物质分解成
- 传感器传感器(英语:Sensor)是用于侦测环境中所生事件或变化,并将此消息发送出至其他电子设备(如中央处理器)的设备,通常由敏感组件和转换组件组成。传感器是一种物理设备或生物器官,能够探
- 柳氮磺胺吡啶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缩写为SSZ,是一种磺胺类药物,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柳氮磺胺吡啶最早于1950年在美国获批上市,目前仍然是治疗类风湿
- 鹰鹰(英语:Hawk)在鸟类的分类上指鹰属(英语:Accipiter)的猛禽,也是小型鹰科猛禽的泛称。而中文中较广义不准确的用法也将鹰科、较大的隼科与鸮形目的鸟类俗称为鹰。鹰为肉食性,嘴弯曲
- 润肤膏润肤膏,是一种日用品,功能是润肤及护肤。润肤膏由天然物料或者石油等化学物料合成。在商品市场上定位为化妆品或药品。润肤膏在冬日令皮肤避免干燥损伤。润肤膏保持皮肤湿润,可
- 批判社区心理学批判社区心理学 (英文:Critical Community Psychology)是一个新的领域,主要为“批判心理学”(Critical Psychology)与“社区心理学”(Community Psychology)的结合体。换言之,
- 前大爆炸理论大爆炸又称大霹雳(英语:Big Bang),是描述宇宙的源起与演化的宇宙学模型,这一模型得到了当今科学研究和观测最广泛且最精确的支持。宇宙学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观点为:宇宙是在过去有
- 鲸鱼谷鲸鱼谷(阿拉伯语:وادي الحيتان;英语:Wadi Al-Hitan;按中文音译又作“瓦地阿希坦”、“瓦第阿希坦”或“瓦迪阿希坦”;“瓦迪”(Wadi)即干谷、干涸河床的意思)是埃及法尤
- 摩亨佐-达罗摩亨佐-达罗(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称“死丘”或“死亡之丘”(Mound of the Dead),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约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现今巴基斯坦信德省。摩亨佐-达罗是
- 全印广播电台全印广播电台(印地语:आकाशवाणी,拉丁字母转译为:Akashvani,英语:All India Radio,简写为:AIR),成立于1927年,是印度官方性质的广播电台,隶属于印度政府新闻广播部下属的印度广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