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克拉·巴达捷夫斯卡·巴拉诺夫斯卡(Tekla Bądarzewska-Baranowska,1834年-1861年),波兰女作曲家。她与扬·巴拉诺夫斯基(Jan Baranowski)结婚,他们在九年的婚姻中育有五个孩子。1861年27岁因肺炎离开了人世,可是她的这首精致小品却足以使只有短暂生命的她流传百世。主要作品为三十五首钢琴小品,风格单纯而清丽,但她的大部分作品默默无闻,流传于世的作品仅有一首,即钢琴独奏《少女的祈祷》 (Modlitwa dziewicy)。她在波夫斯基(Powązki)公墓的坟墓里有一位年轻女子,她唱着一首名为Laprièred'une vierge的活页乐谱。她的一个女儿Bronisława于1875年被华沙音乐学院录取。金星上的火山口以她的名字命名。
流传于世的作品仅有一首,即钢琴独奏曲《少女的祈祷》()。该曲作于1856年,发表于1859年的巴黎一家音乐评论的副刊上,是有史以来最为畅销的钢琴曲之一。此曲难度中等,因其浪漫而迷人的旋律为许多人喜爱。
有趣的是,芭拉诺夫斯卡从未接受过任何正式的音乐教育,写曲子只是业余的兴趣。芭拉诺夫斯卡的其他作品尚有《少女的二次祈祷》(Seconde prière d'une vierge)、《应验的祈祷》(Prière exaucée)、《记忆小屋》(Wspomnienie chatki)、《甜蜜的梦》(Słodkie marzenia)、《关于友情的记忆》(Pamiątka przyjaźni)等。
在世界音乐的圣坛里,有茂盛的参天大树,也有一些叫不上名的小花、小草。当你步入这个迷人的仙境中,你会发现,这些无名的小花草给你的感觉是异常的惊奇。她吸收极少的大地母亲的养分,而奉献给人们的却是无以伦比的欢欣和绝美,她幼小的姿身,怎能承受这变幻无常的风雨侵袭,她那柔美的娇嫩的花朵,送出幽幽淡淡的清香,这种感受是亲切、温馨和甜美的,是永远难以忘怀的。流传于世的作品仅有一首,即钢琴独奏《少女的祈祷》 (Modlitwa dziewicy)。该曲作于1856年,发表于1859年的巴黎音乐评论附件,是有史以来最为畅销的钢琴曲之一。此曲难度中等,因其浪漫而迷人的旋律为许多人喜爱。在中国,几乎每个学钢琴的女孩都要学习此曲,并常常将其作为保留曲目,以便随时可以演奏。但另有一些人,则将此曲说成是“ 沙龙中的情感垃圾”。乐曲的结构极其简单,为速度适中的行板,降E大调,4/4拍子。以下行音为中心的四小节前奏之后,乐曲呈现出温婉而幽丽的主题,此后是主题的四种变奏,最后一个变奏以三连音符为主,饱含热情,这就是全曲的结尾。曲中左手所弹的和声也十分简单,只是一些属七和弦和主三和弦而已。本曲形象单纯、手法朴素,在演奏技巧上难度不大,初学者即可弹奏。俄国杰出的文学家契诃夫曾在他的著名剧作《三姐妹》中引用此曲作为配乐。
该乐曲是中级钢琴家的短钢琴作品。有些人喜欢它的迷人而浪漫的旋律,而另一些人则将其描述为“感伤的沙龙”。钢琴家兼学者亚瑟·洛瑟(Arthur Loesser)将其描述为“肮脏的肮脏产物”。
美国音乐家鲍勃·威尔士(Bob Wills)以西方摇摆风格安排了作品,并为此创作了歌词。他于1935年首次将其录制为“ 少女的祈祷”。后来,它成为许多乡村艺术家录制的标准。1930年,库尔特·威尔(Kurt Weill)和贝托特·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创作的歌剧《马哈贡尼市的兴衰》中,第一幕中的场景9是讽刺性地基于该作品的钢琴演奏意味,其主题在随后的合奏中被男性合唱团引用。
在台湾,《少女的祈祷》被用作垃圾车音乐;而在新西兰,则被用作冰淇淋车音乐。日本,《少女的祈祷》被用作红绿灯给盲人过马路。
根据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毕恒达,原来会使用《少女的祈祷》,是因为曾任卫生署长的许子秋恰好听到女儿演奏起这首歌,于是决定采用;《给爱丽丝》则是从德国买进垃圾车时就带有的音乐。
另外也有说法,这个点子其实是高雄医学院(今高雄医学大学)的创办人,台湾第一位医学博士杜聪明的所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