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宇(1578-1646),字汝盛,号镜山,法名普善,明末清初浙江省处州府庆元县人,斋教龙华派首领,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年),被南明将领杨鼎卿勒索金钱,不屈而死。
姚文宇是民间宗教的领袖,时常受到官府打击,各地道门以口传纪录其生平,故说法不一。流传较广的说法如下:
姚文宇生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三月十九日,本来是养鸭、屠鸭为业,他却不喜欢杀生,常至准提菩萨佛前忏悔,并在准提阁前的凉亭休憩,思考如何转业。一朝,遇见一道人,道人劝他皈依龙华派,姚文宇立刻皈依,道人赐其法名为普善,姚入教以后,听了许多龙华首领罗思孚、殷继南的故事,心生向往。
后来,姚文宇决定不再接触荤辛,离乡改卖五谷,稍有积蓄。一日其族兄来访,姚文宇煮了素食的腊八粥,加上莲子、红枣、枸杞、木耳、冰糖等配料,招待族兄。族兄不知姚文宇茹素,认为姚文宇故意只给点心甜汤,不给正餐肉食,是要消遣其贫苦。族兄拍案大骂,索讨荤食。姚文宇只好立刻上街买肉,却意志昏沈,漫无目的,一直走到了缙云县殷继南坟前,突然觉得“悟道”,于是在殷坟旁筑草庵隐修一年,并身缠白布,为殷服丧。一年之后,开始传教,自称为殷继南化身(殷继南自称是罗教始祖罗思孚化身),天启元年(1621年),步行到武义县,向武义县龙华会会友布道,获得两位会友“普波”与“普理”的信奉,而后一位来自福建汀州府连城县的染料商人李普敬,也拿出了十两白银资助,从此姚借着“普波”家中的佛厅,开始“开堂接众”。
姚文宇布道时,一直以自己是殷继南化身来劝募香火钱。但姚的说法受到当地士绅质疑:“殷祖师法难,兵解登天(被官府处斩)时,你都已经五岁了,你怎么可能是殷祖师转世?”一时会场鼓噪,众人皆大骂姚文宇是神棍诈骗。姚示意众人安静,缓缓反驳道:“五岁以前,我每天如行尸走肉,不发一言,直到殷涅槃那一天,我才突然灵光乍现,开始讲话。”于是乡民相信姚五岁以前没有灵魂,尔后才是被殷死后的灵魂夺舍,故大为崇信。
由于姚善于说理,还能背诵殷生前说过的话,与典籍之中所志,不差一字。故很快聚积信徒数千人,天启三年(1623年),殷继南的女弟子“普福”,与殷继南的老师“普记”,都被迫相信他是殷继南的再来人,三跪九叩拜姚为师。
崇祯二年(1629年)起,姚文宇创了“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八辈,后又加上了“和”辈,命弟子依照字辈出门传教,信徒遍及江南,并传入福建。他自称“教主姚相公”,当官府查缉时,他命令教徒只叫他“相公”,从此基本上只称“相公”,教门从此世袭,不再以转世或收徒继承。姚文宇创了一套仪轨,共计“十步”,凡教徒学习每一步者,都需要缴钱,前三步缴给当地的会堂,供应会堂开销,第四步以上,全部所得,都属于“相公”本人,如此吸金,姚家立刻变为大富门阀,家财万贯。而且必须学到较高的“步”次,才能开堂收徒,故有志晋升者,无不努力捐输,希望学到较高的“步”次。
姚家富裕之后,姚文宇娶了比他小三十余岁的两夫人:大房夫人夏普道、二房夫人周普正,二房周夫人生了姚铎。姚文宇又领养了“金佛寿”为其养子。但金佛寿因为不事生产,且忤逆姚文宇,要与姚文宇争家产。姚忧愤难平,只好到杭州游玩一番,回家后,将金佛寿破门。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后,清兵入关,兵锋南下。刘伯温的后裔刘孔昭宣扬满洲士兵的恶行劣迹,起兵反清复明,姚文宇立刻大量捐助银两,孔昭大为感动,将姚留在刘府一个月,日夜声色款待,回家时,刘以乐队、仪仗送其返家,沿途锣鼓喧天,箫笛乱耳,无人不晓,一乡尽知。被逐出姚府的金佛寿,只好投靠南明将领杨鼎卿,并向杨进谗言,以刘孔昭获得姚家大笔资助为由,叫杨鼎卿也向姚文宇要求“助饷”,杨鼎卿眼见耳闻姚由刘家返乡的排场,立刻勒索姚文宇。姚大怒,不愿意给钱,还说:“我听劝不听逼,吃软不吃硬。”。清顺治三年(1646年),杨派兵包围姚家,将姚家抄家,获得银币、元宝无数,却又怕姚文宇指挥教徒报复、暴动,五月廿九日将姚文宇灭口。据说其死后,尸体不腐、不臭;杨鼎卿得知后大惊,延僧请道,广作法会来超渡他,祈祷说:“非我罪也,尔子佛寿之过。”夏夫人与周夫人都逃到了福建省政和县,夏夫人被信徒控制,周夫人携姚铎逃到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