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 dations ◷ 2025-01-22 23:39:52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英语:Barbara McClintock,1902年6月16日-1992年9月2日),美国著名女性细胞遗传学家。198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首位没有共同得奖者、单独获得该奖项的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于1902年6月16日出生于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市,父亲汤姆仕·麦克林托克(Thomas Henry McClintock)为英国移民是一名医生,母亲萨拉·汉迪·麦克林托克(Sara Handy McClintock)乳名葛蕾丝(Grace),是五月花号移民的后裔。芭芭拉的乳名为埃琳娜(Eleanor),是家中第三个孩子,分别有两个姐姐马乔里(Majorie,1898年生)和米尼安(Mignon,1900年生)和一个弟弟汤姆(Malcolm Rider,1903年生)。后其父母觉得“埃琳娜”的名字过于女性化,便名为“芭芭拉”。芭芭拉自幼便十分独立,非常善于独处。大约从三岁起,芭芭拉都和姑姑及叔叔住在纽约布鲁克林,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因为当时她的父亲正筹备建立诊所而急需用钱。许多人形容芭芭拉是一位独立的男人婆。她和父亲的关系亲密且紧扣,然而却与母亲关系不佳。1908年麦克林托克全家前往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因此芭芭拉得以在纽约市继续上学。她于1919年从伊拉兹玛斯殿堂高级中学(Erasmus Hall High School)毕业。在读高中期间,她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不断增长,毕业后顺利考入康纳尔大学农学院。但芭芭拉的母亲受当时保守的氛围影响,认为女孩子上大学会让其择偶困难,因此不愿意让女儿去念大学。但是由于父亲的坚持,芭芭拉还是得以成功进入大学学习。芭芭拉·麦克林托克于1919年考入康乃尔大学,于1923年顺利毕业并获植物学学士学位。芭芭拉在大学期间起初加入了一系列学生自治组织和姊妹会,但是她发现她的性格不适合加入这类组织。课余之外她对音乐,特别是爵士乐深感兴趣。芭芭拉对植物遗传学的兴趣始于1921年,当时她选修了由著名植物遗传学和育种家克劳德·B·哈钦森(C. B. Hutchison)教授的遗传学。哈钦森对芭芭拉的求知欲感动,在1922年专程打电话给她劝说她攻读遗传学研究生。芭芭拉后来回忆起这个电话时说:“毫无疑问,这个电话让我确定了我的未来,我将要成为一名遗传学家。” 本科毕业后,芭芭拉继续在康乃尔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分别于1925年和1927年获得植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从博士研究生期间开始,终身致力于玉米细胞遗传学研究。1927年在康乃尔大学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后,即成为该领域的先驱者。早期开创性工作有玉米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如何利用细胞显微技术观察玉米染色体并从细胞学角度揭示遗传学定律,以及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中的基因重组和染色体互换行为。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绘制了第一张玉米遗传图谱,将表现型性状定位到染色体上,并揭示了端粒和着丝粒的在稳定和保存遗传物质上的角色。基于以上研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荣获数项学术奖项并于1944年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40年代至50年代,芭芭拉·麦克林托克首次发现并重点研究了玉米转座子,并利用转座理论解释了玉米亲代和子代间某些基因的开启和关闭。由于转座理论过于超前,在当时广受质疑,因此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在1953年后即停止继续发表相关研究结果。并转而从事继续研究南美洲玉米的细胞遗传和民族植物学。10年后分子生物学最终证明了她的理论的正确性与前瞻性,并得到广泛的认同。基于此,芭芭拉·麦克林托克被授予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迄今为止唯一单独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在芭芭拉攻读研究生和博士后/讲师阶段,细胞遗传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芭芭拉一开始为植物细胞遗传学先驱罗威尔·廊道夫( Lowell Fitz Randolph)和莱斯特·夏普(Lester W. Sharp)的研究助理。后和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康乃尔一起从事玉米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她所在的研究小组有许多当时非常有名的遗传学家和植物育种家,如育种家马库斯·罗玆(Marcus Rhoades),遗传学家乔治·韦尔斯·比德尔(George Beadle,后获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当时女遗传学家哈丽特·克莱登(Harriet Creighton)亦是这个研究组的博士研究生。当时植物育种系主任罗林斯·A·爱默生(Rollins A. Emerson,遗传学家,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者)虽然对细胞遗传学不甚了解,但对他们的研究工作给予很大的支持。芭芭拉的早年工作重点是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区分不同玉米染色体的显微技术。芭芭拉用洋红染色液对玉米小孢子细胞进行染色,从而得以从形态学上描述玉米的一套完整染色体(n=10)。通过大量观察染色体型态,染色带和玉米表现型,芭芭拉成功将部分性状定位到染色体上并确定了其连锁关系。同时芭芭拉还对三倍体玉米的染色体性状进行描述,并在期刊《Genetics》上发表了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被马库斯·罗玆评为康乃尔大学1929-1935年科研重大突破之一。1930年,芭芭拉在实验中首次观察到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交叉,芭芭拉和研究生哈丽特·克莱登共同对此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于次年用实验证明了染色体互换和连锁基因的基因重组的关系。她们进一步研究揭示染色体互换能产生新性状。在此之前,染色体交换导致基因重组只是托马斯·亨特·摩根提出的假说。麦克林托克和克莱登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芭芭拉于1931年发表了首张玉米连锁遗传图谱,尽管这张图谱非常简单,仅仅是玉米9号染色体上三个基因的排列和相互距离。两人其他研究成果还有发现染色体交换不仅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也发生在同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之间。随后,芭芭拉于1938年对染色体着丝粒进行了研究,描述了其结构和染色体分裂时的细节过程。由于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以上突破性研究,她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提供的数项奖励和研究经费。她先后在康乃尔大学,密苏里大学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导师E.G.安德森)从事博士后研究。1931年至32年,她加入密苏里大学植物遗传专业,和路易斯·斯塔德勒为同僚。斯塔德勒向她传授了其刚刚研究成功的X-射线诱变技术。麦克林托克利用X-射线处理其实验玉米后,发现了环状染色体是由于X-射线将染色体部分破坏后,两条染色体融合而来。因此她设想染色体的端粒应该是维持其稳定的重要部件。芭芭拉毕业后仍留在康乃尔大学担任植物学的讲师,她集合好几个研究员进一步研究有关玉米的细胞遗传学(英语:Cytogenetics)。在研究期间她发明了用胭脂红色素去染玉米染色体的方法,使她成为第一位能染出玉米10条染色体的专家。1929年她在“遗传学报”发表了玉米有三倍体染色体的文章,令当时的科学家开始对玉米的研究有兴趣。接着在1930年她又成为第一个提出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有交换现象发生的假设,由此她更观察出染色体透过重组会形成新的特征。1931年她发表了玉米的遗传谱。在朋友及其他学术同伴支持下,他终于得到国家研究委员会的研究经费,使她更致力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之后她在密苏里学到使用X射线使基因突变的方法,透过此技术她成为第一个发现环状染色体的专家,更知道了染色体不稳定而形成此因的理论。她利用X射线来研究染色体的裂—合—桥周期。在1938年证明了端粒和着丝粒扮演了保存染色体遗传讯息的角色。她在密苏里大学时因为身为女性,因此薪资只有极为不公平的3000美元,远少于其他男性研究员。所以到了1941年她终于受到了邀请去一个更好的“冷泉港实验室”,这里有更好的资源及支援供她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在1944年她在遗传上的杰出成就获得承认,芭芭拉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而当时她是史上第三位获得这项荣誉的女性。一年之后的1945年她更当选为“美国遗传学会”(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的首位女性主席。接着她继续在冷泉港实验室研究为什么玉米种子会有不同颜色的主题,而且这颜色的遗传是不一定的。经过一番研究,她找到了两个新的基因座,她将其命名为“Dissociator”(Ds)与“Activator”(Ac)。她找到的“Dissociator”不只是能打断染色体,当“Activator”存在时还能使邻近的基因改变。这突破性的发现使所有科学家大吃一惊。因为当时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不发达,她只能用杂交的方法,再透过显微镜的观察才得到结论。她观察到当“Ds”移动时,“粒状蛋白色彩基因”(aleurone-color gene)就会不受抑制的释放出来,进而得到活化而合成色素。但前提是“Ac”要能先控制“Ds”的进行,更神奇的是“Ds”的转换是随意的,不同的玉米种子会有不同显色状态,因此颜色就会有所不同。综合研究观察后她提出一个理论-就是“Ds”与“Ac”这种活动元素,会调节基因的抑制力以及控制它的活性。她更称“Ds”和“Ac”是一种“调节单位”(controlling units),她大胆假设这种基因的调控解释了为什么在多细胞生物中,单一的基因组却能使不同细胞具有不同功能。但她这个新观念却和当时多数人一基因一功能的想法有所冲突,而且这理论在一时间很难被人了解及接受。但即使如此她却不理会世人的眼光,继续她的研究。一直到1953年大家既然仍不相信她,因此她决定不再把资料及论文对外发表。直到1960年代,法国科学家方斯华·贾克柏与贾克·莫诺发现了“乳糖操纵子”(lac operon),从而认定乳糖操纵子与基因的调控有关。但其实早在十多年前芭芭拉就已经有类似发现,接着她将自己的研究应用到细菌及酵母菌上。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1970年代,“Ds”与“Ac”终于被其他科学家复制繁殖成功,并且知道它是“II型转座子”,更清楚的了解其相关的机制。终于证明芭芭拉当时的假设是正确的,因此她终于得到世人的认同并获得来自于各界的殊荣,而最大赞扬莫过于1983年诺贝尔的生理医学奖。1901年:贝林  1902年:罗斯  1903年:芬森  1904年:巴甫洛夫  1905年:科赫  1906年:高尔基、拉蒙-卡哈尔  1907年:拉韦朗  1908年:梅契尼可夫、埃尔利希  1909年:科赫尔  1910年:科塞尔  1911年:古尔斯特兰德  1912年:卡雷尔  1913年:里歇  1914年:巴拉尼  1919年:博尔代  1920年:克罗  1922年:希尔、迈尔霍夫  1923年:班廷、麦克劳德  1924年:埃因托芬1926年:菲比格  1927年:瓦格纳-尧雷格  1928年:尼科勒  1929年:艾克曼、霍普金斯  1930年:兰德施泰纳  1931年:瓦尔堡  1932年:谢灵顿、阿德里安  1933年:摩尔根  1934年:惠普尔、迈诺特、莫菲  1935年:斯佩曼  1936年:戴尔、勒维  1937年:圣捷尔吉  1938年:海门斯  1939年:多马克  1943年:达姆、多伊西  1944年:厄尔兰格、加塞  1945年:弗莱明、柴恩、弗洛里  1946年:马勒  1947年:科里、G·科里、奥赛  1948年:穆勒  1949年:赫斯、莫尼斯  1950年:肯德尔、赖希施泰因、亨奇1951年:泰累尔  1952年:瓦克斯曼  1953年:克雷布斯、李普曼  1954年:恩德斯、韦勒、罗宾斯  1955年:特奥雷尔  1956年:考南德、福斯曼、理查兹  1957年:博韦  1958年:比德尔、塔特姆、莱德伯格  1959年:奥乔亚、科恩伯格  1960年:伯内特、梅达沃  1961年:贝凯希  1962年: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  1963年:埃克尔斯、霍奇金、赫胥黎  1964年:布洛赫、吕嫩  1965年:贾克柏、利沃夫、莫诺  1966年:劳斯、哈金斯  1967年:格拉尼特、哈特兰、沃尔德  1968年:霍利、科拉纳、尼伦伯格  1969年:德尔布吕克、赫希、卢瑞亚  1970年:卡茨、奥伊勒、阿克塞尔罗德  1971年:萨瑟兰  1972年:埃德尔曼、波特  1973年:弗里希、洛伦兹、廷贝亨  1974年:克劳德、迪夫、帕拉德  1975年:巴尔的摩、杜尔贝科、特明1976年:布隆伯格、盖杜谢克  1977年:吉耶曼、沙利、耶洛  1978年:亚伯、内森斯、史密斯  1979年:科马克、豪斯费尔德  1980年:贝纳塞拉夫、多塞、斯内尔  1981年:斯佩里、休伯尔、威泽尔  1982年:伯格斯特龙、萨米尔松、范恩  1983年:麦克林托克  1984年:杰尼、克勒、米尔斯坦  1985年:布朗、戈尔茨坦  1986年:科恩、列维-蒙塔尔奇尼  1987年:利根川进  1988年:布拉克、埃利恩、希钦斯  1989年:毕晓普、瓦慕斯  1990年:默里、托马斯  1991年:内尔、萨克曼  1992年:费希尔、克雷布斯  1993年:罗伯茨、夏普  1994年:吉尔曼、罗德贝尔  1995年:路易斯、纽斯林-沃尔哈德、威斯乔斯  1996年:杜赫提、辛克纳吉  1997年:布鲁希纳  1998年:佛契哥特、伊格纳罗、慕拉德  1999年:布洛伯尔  2000年:卡尔森、格林加德、坎德尔2001年:哈特韦尔、亨特、纳斯  2002年:布伦纳、霍维茨、苏尔斯顿  2003年:劳特伯、曼斯菲尔德  2004年:阿克塞尔、巴克  2005年:马歇尔、沃伦  2006年:法厄、梅洛  2007年:卡佩奇、埃文斯、史密斯  2008年:豪森、巴尔-西诺西、蒙塔尼耶  2009年:布莱克本、格雷德、绍斯塔克  2010年:爱德华兹  2011年:博伊特勒、奥夫曼、斯坦曼  2012年:格登、山中伸弥  2013年:罗思曼、谢克曼、聚德霍夫  2014年:奥基夫、莫泽夫人、莫泽  2015年:威廉·塞西尔·坎贝尔、大村智、屠呦呦  2016年:大隅良典  2017年:霍尔、罗斯巴什、扬  2018年:艾利森、本庶佑  2019年:凯林、拉特克利夫、塞门扎

相关

  • 内分泌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内分泌学,研究荷尔蒙,处理内分泌系统失
  • 水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八十五个(四划的则为第二十五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水部归于四划部首。水部通常是从上、下、左方均可为部字。当上、下
  • 各国人均烟草消费量列表本列表列出各国人均每年消费香烟数。全世界有超过11亿人吸烟。同时发达国家的烟民比例出现下降,但发展中国家的烟草消费量年均上升3.4%。大概有67%的男性和4%的女性吸烟。在
  • 世代交替世代交替是所有陆生植物与某些藻类的生活史繁殖中,有单倍体、双倍体个体(或组织)交替的现象的称谓。某些藻类的孢子体与配子体可能是有相同或不同外观的各自独立的生物体。苔藓
  • 中世中世纪(公元5世纪-公元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和“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始于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的灭亡,终于东罗马帝国(公元1453年)的灭亡,最
  • 以色列历史以色列人的先祖是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哈兰地区的闪族人,后来因神要求亚伯兰(后改名为亚伯拉罕)迁至“应许之地”的原故,迁居至迦南(Canaan),并结合当地的游牧文化,定居至约旦河西岸,即
  • 赫芬顿邮报《赫芬顿邮报》(英语:Huffpost,原名英语:The Huffington Post)是一个美国的多语言网络传媒。该传媒由阿里安娜·赫芬顿、肯尼斯·勒利尔(英语:Kenneth Lerer)、安德鲁·布莱巴特及乔
  • 扁平苔藓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是一种表皮慢性病,属于丘疹鳞屑性疾患的一种,常见于皮肤、口腔、舌头。症状包含但不限于:丘疹,溃烂,瘙痒,红疹,白色斑片。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而确诊。本
  • 透射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英语: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缩写:TEM、CTEM),简称透射电镜,是把经加速和聚集的电子束投射到非常薄的样品上,电子与样品中的原子碰撞而改变方向,从而产生
  • 彼得·海恩彼得·杰拉尔德·海恩(Peter Gerald Hain,1950年2月16日-),又译韓培德,英国工党政治家,曾在布莱尔以及布朗政府任下议院领袖、就业及退休保障大臣及威尔士大臣等职。他在2008年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