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斯梅林

✍ dations ◷ 2025-04-26 23:10:48 #挪威文化,挪威裔美国人文化,美国艺术,民间艺术,装饰艺术,装饰彩画

乐斯梅林(挪威语:Rosemaling)或称乐施梅林、装饰彩绘、玫瑰彩绘或花卉彩绘等,是一种发源自挪威乡村地区的传统民俗艺术,以其鲜明色彩、漩涡型纹路和花卉装饰图案为特征,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于各类器具、服装、建筑外观或室内装潢的美化。尽管在字面意义上常被解读为“玫瑰”,但其所使用的点缀图案并不限于单一花种,甚至也可加入花草之外的元素。除了起源地挪威外,乐斯梅林彩绘也已随着挪威裔移民(英语:Norwegian American)而流传到美国。

乐斯梅林最早源于挪威东部的低地势区域,尤其是泰勒马克和哈林达尔(英语:Hallingdal)一带,但也可能包括诺美达尔(英语:Numedal)、塞特斯达尔(英语:Setesdal),以及西阿格德尔郡、霍达兰郡、松恩-菲尤拉讷郡和罗加兰郡等地的村落。出现的时间约为1750年代,巴洛克、洛可可等上流社会的艺术风格在此时期传入了挪威的乡村地域。

乐斯梅林在设计上大量运用C字形和S字形的笔画、特殊漩涡状花纹、流动状线条、花卉图案和精巧鲜明的色泽,有时还会加入草写字符、动物或人物图案。以创作乐斯梅林维生的人通常是中低收入的老百姓,他们接受了同业公会的培训后,便在各个乡镇间四处旅行,替教会或富裕人家彩绘教堂或家具,借此赚取薪饷、甚至仅是一求膳宿温饱,但这种彩绘艺术也因此得以跨越地理的藩篱、传播到山脉彼端的挪威西部。一旦脱离了公会影响后,这些艺术家就独立开发新的灵感或创作构想,因而生成了多种带有浓烈地方色彩的彩绘,当中以泰勒马克、哈林达尔、罗加兰三大风格为主流,此三地发源的装饰彩绘均因其优良的品质而闻名遐迩。随着更多的地区接触到乐斯梅林之美,挪威各处的乡村也纷纷群起仿效,未受过城市公会训练的业余艺术家开始自发性地推出自制手艺品,例如小酒杯或置物盒等。然而,乐斯梅林在1860至1870年代间一度退出流行。

乐斯梅林与叶形装饰(英语:acanthus (ornament))之间存在许多可比之处,常用于前者之中的C形和S形线条便是从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叶形装饰中激发灵感。而乡村教堂(例如供坛背壁(英语:reredos)和讲坛(英语:pulpits))和住家(例如橱柜)中出现的叶形装饰,也涂成像乐斯梅林一样的明亮色彩。然而,城市建筑使用的叶形装饰通常会在表面镀金,而乡下地方的叶形装饰因为比城市更难取得金箔,因此大多改用当地社区风行的色彩(例如挪威传统服饰布纳德所用的颜色)。

有一项关于乐斯梅林的轶事,叙述1940年至1945年间,在纳粹德军武装占领挪威(英语:German occupation of Norway)、一旦展示挪威旗帜或纹章就可能招致牢狱之灾或死刑的年代里,挪威市民将“H”和“7”的字样隐藏在乐斯梅林彩绘的中间,以对他们流亡海外的国王——哈康七世和挪威皇室表达支持,而德国占领军并未发现其中的玄机,因此见到市民展示这些彩绘时也没进行干预。印有此类乐斯梅林的圣诞卡特别受到欢迎,不但免于被战争摧残的命运,并且在历史中留下记载。

挪威裔美国人(英语:Norwegian American)是将乐斯梅林艺术引入美国的重要推手,当中有许多人的祖籍即为乐斯梅林文化发展完善、扎根深厚的地区。挪威移民赴美时,经常携带绘有乐斯梅林花纹的行李箱或家当远渡重洋,当中甚至有些人就是乐斯梅林彩绘师。然而由于1860年代乐斯梅林开始式微的缘故,这些第一代移民对于乐斯梅林在美发展的贡献并不大。

20世纪后,美国乐斯梅林文化得到了起死回生的机会。第二代、第三代或之后的挪裔美国人对于父母辈、祖父母辈遗留的乐斯梅林传家宝产生兴趣,使这项传统艺术得以在美国重新开花结果。珀·李森(英语:Per Lysne)是位对此贡献显著的第一代美国籍挪威人,他在挪威受过乐斯梅林绘画技术的训练,20世纪初移民美国后,改至威斯康辛州的斯托顿(英语:Stoughton, Wisconsin)担任马车彩绘师。1930年代的李森由于遭遇经济大萧条、事业受到波及,因此又开始从事乐斯梅林的彩绘。

如今,美国许多地区都有开设乐斯梅林的画室和教学班,并由民间成立的乐斯梅林协会赞助相关的课程和美术比赛。此外,2013年迪士尼经典动画长片《冰雪奇缘》的制作团队也广泛地将乐斯梅林作为美术设计元素、融入角色服装、片中场景等数处地方。

相关

  • 洗剂是一种低黏度到中黏度的外用制剂,用于未破的皮肤,常为水粉混合物。与其对比的是霜和凝胶,它们具有高黏度。乳液可以直接用手,或是干净的布、棉毛纺织品、纱布等涂抹于皮肤上
  • 王恩多王恩多(1944年11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1944年生于重庆。1969年和198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
  • 单配偶制单配偶制包含一夫一妻制,是指一种两两配对,每个个体只拥有单一配偶的关系,关系中两者一生中,或在生命中任何一个时间,只会与对方维持关系。单配偶制有别于多配偶制。单配偶制在动
  • 威廉·亨利·珀金威廉·亨利·珀金爵士,FRS(英语:Sir William Henry Perkin,1838年3月12日-1907年7月14日),英国化学家。他在18岁发现了首个苯胺染料——苯胺紫。1853年15岁的珀金入读伦敦的皇家化
  • 德川家康松平康元松平康俊松平定胜 松平家元内藤信成樵臆惠最龟姬(圆照院,本多忠政女,先嫁小笠原忠脩、再嫁小笠原忠真) 万姬(敬台院,小笠原秀政女、蜂须贺至镇妻) 松平氏(久松院,松平康元女,
  • 艾哈迈德二世艾哈迈德二世(奥斯曼土耳其语:احمد ثانى‎)(1643年2月25日-1695年2月6日)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他的执政时期是从1691年到1695年。艾哈迈德是苏丹易卜拉欣(1640–1648年在位)的
  • 阿贝分辨率1873年,德国科学家E.Abbe揭示了传统光学显微镜由于光的衍射效应和有限孔径分辨率存在因此产生的分辨率的极限原理。由于可见光的波动性,其可以发生衍射,因此光束不能无限聚焦。
  • 费兰墀费兰墀(1769年-1825年),字秀生、,号朵云。江苏吴江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科进士二甲第十三名。著有《蘧庵文钞》,恭寿堂出版,同治十二年
  • 尤哈纳·黑基·埃尔科尤哈纳·黑基·埃尔科(芬兰语:Juhana Heikki Erkko,瑞典语的写法为:Johan Henrik Erkko;1849年1月16日-1906年11月16日)是一位芬兰诗人、格言家、戏曲作家和文化人士。很多埃尔科的
  • 利贝拉里塔斯利贝拉里塔斯(英语:Liberalitas)。古罗马神祇之一。凭借在古罗马神话中的拟人性作用而被广泛反映于古罗马时期所创作的相关艺术作品之中。影响亦极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