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

✍ dations ◷ 2025-02-23 22:09:02 #文学批评,英格兰文学,美国文学,新批评

新批评(英语:New Criticism)是一种关注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但新批评从来便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是由后来的文论史家对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在英美新兴的批评倾向的一种概括。在英国以I·A·瑞恰慈、威廉·燕卜荪、F·R·利维斯(F. R. Leavis)为代表,在美国以约翰·克罗·蓝色姆(John Crowe Ransom)、克林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潘·沃伦、W·K·维姆萨特(William Kurtz Wimsatt, Jr.)、R·P·布莱克穆尔(R. P. Blackmur)为代表。

多数论者倾向于将新批评的历程分为三个接段:初始期(1910-30)、形成期(1930-45)和极盛期(1945-57),文森特·利奇(Vincent Leitch)则提出第四个阶段:惯常期(60年代至今)。

大致说来,新批评的主张是文学批评应以作品为中心,反对把作品当作作者与读者的中介,也就是评论一首诗歌时,可以不管它是谁写的,关于作者的一切(如生平、历史、社会背景等等)只是作品的外部范畴。

T·S·艾略特在1919年至1923年间发表了一系列批评论文,阐述他对于诗歌的见解,他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不应着眼于诗人,而应着眼于诗篇”,是英美新批评的先声。

I·A·理查兹认为,文学文本是由文学语言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他首次提出了语言两分说,即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不同:文学语言着重于情感而不在实证,科学语言依靠辞典意义(denotation),文学语言则依赖引申意义(connotations)。而“文学作品是独立的认识客体的主张”,为新批评建立了理论基础。

蓝色姆在著名的《诗歌:本体论札记》()里,将本来是哲学术语的“本体论”运用于他的文学理论。他认为诗是一种具有存在秩序的本体。世界是由许多松散事物所构成的组合体,艺术和诗歌的任务,便是要传达关于事物“无穷无尽的多样性”的认识。蓝色姆关于诗歌的本体论可视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蓝色姆的学生艾伦·退特,是新批评的主将之一。他在《诗的张力》()提出诗的外延(extension)与内涵(intension)两种概念,即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我们能从诗的外延及内涵之间找到全部意义的统一体:即“张力”(tension)。退特的张力说将诗歌的批评的导向内部研究。

同样是蓝色姆的学生,布鲁克斯主要的成果是将新批评的原理具体化,新批评的操作原则,在处理诗的结构上,要把握“反讽”(irony)和“诗的戏剧化结构”(poem as drama);处理诗的语言,要把握“含混”(ambiguity)和“悖论”(paradox)。另外,他反对将诗歌以意译的方式将其简单化,认为这样是一种“意释误说”(heresy of paraohrase)。内容与形式是一种辩证的构成体,应全面的对诗歌的内容、形式、结构、意向、词语等等进行分析,许多好的诗歌不是只有单一意义的。布鲁克斯和蓝色姆另一位学生沃伦合编的《理解诗歌》(),成为40至60年代的美国大学的文学教材,新批评在普遍而具体的操作下,读者对于一首诗歌的态度着重于“如何写”更甚于“写什么”。布鲁克斯与沃伦后来又合编了《理解小说》(),将新批评的方法运用于小说上,却没有达到预期,突显了新批评的局限性,也就是二战后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的批评之处。

二战之后,维姆萨特与门罗·比厄兹利(Monroe Beardsley)合著两篇著名论文《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意图谬见”强调,作品的意义与作家的意图不相干,不能将作家在其他场合(如谈话、日记、书信等)的意图强加于作品中,也就是说,在研究作品时,作品之外的一切是完全不需要考虑的。而“感受谬见”则强调读者的感觉不一定可靠,有时读者的动情是误读了文学作品。“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确立了文本的核心地位。

新批评的分法论主要是细读(close reading),理查兹在《实用批评》()里提出诗的四个意义:意识、情感、语气、意向,好诗的结构具有张力,语言充满反讽、悖论、含混,唯有透过细读才能真正的掌握一首诗。理查兹的学生燕卜荪著有《七种类型的含混》()更竭心尽力挖掘了诗歌的语言内涵,提出了诗歌的七种歧义性。

同样是形式主义,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都同样关注文本的主体,区分文学语言与实用语言,强调诗的动态结构,但俄国形式主义主张内容只是作为形式的一个方面而存在的,比起新批评而言更倾向于形式主义。而整个形式主义的脉络可上溯至18世纪末德国唯心主义的哲学及美学思想,尤其是康德美学。因此蓝赛姆要回到“想像与理性共居的真实世界”,理查兹“想像力与知识力协调统一”等主张,皆可说上承于康德。另外,新批评与解构主义有着近似的主张:两者都同样的将“作者”给排除了。只是新批评偏向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一切意义均在文本之中,解构主义则倾向非逻各斯中心主义:文字之外无意义。

相关

  • 李季伦李季伦(1925年3月15日-),中国微生物学家。河北乐亭人。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季伦于1925年3月15日出生于
  • 陈家祠陈家祠(陈氏书院)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宗亲合资兴建的合族宗祠。陈氏书院建于清朝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
  • 槐猪槐猪,俗称“乌猪”,是福建省西南山区的家猪品种之一。槐猪主产于漳平市的永福镇、双洋镇,上杭县的太拔乡、稔田镇、蓝溪镇及平和县的大溪一带,主要分布于永定县、上杭县、新罗区
  • 变动成本变动成本(Variable costs)是经济学的名词,与固定成本相对应,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被增加或减少的生产因素(Production Factor)回报或称转移收入/转移收益(Transfer Earnings),例如劳工、工
  • 共动距离在宇宙学中,共动距离和普通距离是两种很相关的距离测量方式,用于定义两个天体之间的距离。普通距离就是我们平常所使用的距离衡量方式,在宇宙时的某个特定时间用一系列的测量手
  • 比得哥什 (纳粹集中营)纳粹集中营转移营比利时:布伦东克堡垒 · 梅赫伦转移营法国:居尔集中营 · 德朗西集中营意大利:波尔查诺转移营荷兰:阿默斯福特集中营 · 韦斯特博克转移营挪威:法斯塔德集中营部
  • 哲语哲语是由越南哲族说的一个方言群,在邻国老挝有450人的一个小使用族群(在甘蒙省)。它可能与阿楞语(英语:Arem language)最为接近。哲语有四个音区。与现代越南语不同,哲语仍然允许在
  • 欧仁·卡马拉欧仁·卡马拉(法语:Eugène Camara,1942年1月21日-2019年11月23日),几内亚政治家,曾任几内亚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部长、计划部长和几内亚总理。为平息2007年1月爆发的几内亚总罢工,几
  • 轩辕之丘轩辕丘为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在河南新郑市区一带,即今黄水河(古溱水)和双洎河(古洧水)交汇处的高台地上,面积约30多平方公里,其地貌形态东有马陵岗,西有双岭岗,南有黄岗,北有裴李岗,中间似
  • 双绞线双绞线(Twisted pair)是由两条相互绝缘的导线按照一定的规格互相缠绕(一般以顺时针缠绕)在一起而制成的一种通用配线,属于信息通信网络传输介质。一百多年来,一直用于电话网。双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