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

✍ dations ◷ 2025-08-14 12:32:08 #文学批评,英格兰文学,美国文学,新批评

新批评(英语:New Criticism)是一种关注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但新批评从来便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是由后来的文论史家对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在英美新兴的批评倾向的一种概括。在英国以I·A·瑞恰慈、威廉·燕卜荪、F·R·利维斯(F. R. Leavis)为代表,在美国以约翰·克罗·蓝色姆(John Crowe Ransom)、克林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潘·沃伦、W·K·维姆萨特(William Kurtz Wimsatt, Jr.)、R·P·布莱克穆尔(R. P. Blackmur)为代表。

多数论者倾向于将新批评的历程分为三个接段:初始期(1910-30)、形成期(1930-45)和极盛期(1945-57),文森特·利奇(Vincent Leitch)则提出第四个阶段:惯常期(60年代至今)。

大致说来,新批评的主张是文学批评应以作品为中心,反对把作品当作作者与读者的中介,也就是评论一首诗歌时,可以不管它是谁写的,关于作者的一切(如生平、历史、社会背景等等)只是作品的外部范畴。

T·S·艾略特在1919年至1923年间发表了一系列批评论文,阐述他对于诗歌的见解,他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不应着眼于诗人,而应着眼于诗篇”,是英美新批评的先声。

I·A·理查兹认为,文学文本是由文学语言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他首次提出了语言两分说,即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不同:文学语言着重于情感而不在实证,科学语言依靠辞典意义(denotation),文学语言则依赖引申意义(connotations)。而“文学作品是独立的认识客体的主张”,为新批评建立了理论基础。

蓝色姆在著名的《诗歌:本体论札记》()里,将本来是哲学术语的“本体论”运用于他的文学理论。他认为诗是一种具有存在秩序的本体。世界是由许多松散事物所构成的组合体,艺术和诗歌的任务,便是要传达关于事物“无穷无尽的多样性”的认识。蓝色姆关于诗歌的本体论可视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蓝色姆的学生艾伦·退特,是新批评的主将之一。他在《诗的张力》()提出诗的外延(extension)与内涵(intension)两种概念,即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我们能从诗的外延及内涵之间找到全部意义的统一体:即“张力”(tension)。退特的张力说将诗歌的批评的导向内部研究。

同样是蓝色姆的学生,布鲁克斯主要的成果是将新批评的原理具体化,新批评的操作原则,在处理诗的结构上,要把握“反讽”(irony)和“诗的戏剧化结构”(poem as drama);处理诗的语言,要把握“含混”(ambiguity)和“悖论”(paradox)。另外,他反对将诗歌以意译的方式将其简单化,认为这样是一种“意释误说”(heresy of paraohrase)。内容与形式是一种辩证的构成体,应全面的对诗歌的内容、形式、结构、意向、词语等等进行分析,许多好的诗歌不是只有单一意义的。布鲁克斯和蓝色姆另一位学生沃伦合编的《理解诗歌》(),成为40至60年代的美国大学的文学教材,新批评在普遍而具体的操作下,读者对于一首诗歌的态度着重于“如何写”更甚于“写什么”。布鲁克斯与沃伦后来又合编了《理解小说》(),将新批评的方法运用于小说上,却没有达到预期,突显了新批评的局限性,也就是二战后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的批评之处。

二战之后,维姆萨特与门罗·比厄兹利(Monroe Beardsley)合著两篇著名论文《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意图谬见”强调,作品的意义与作家的意图不相干,不能将作家在其他场合(如谈话、日记、书信等)的意图强加于作品中,也就是说,在研究作品时,作品之外的一切是完全不需要考虑的。而“感受谬见”则强调读者的感觉不一定可靠,有时读者的动情是误读了文学作品。“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确立了文本的核心地位。

新批评的分法论主要是细读(close reading),理查兹在《实用批评》()里提出诗的四个意义:意识、情感、语气、意向,好诗的结构具有张力,语言充满反讽、悖论、含混,唯有透过细读才能真正的掌握一首诗。理查兹的学生燕卜荪著有《七种类型的含混》()更竭心尽力挖掘了诗歌的语言内涵,提出了诗歌的七种歧义性。

同样是形式主义,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都同样关注文本的主体,区分文学语言与实用语言,强调诗的动态结构,但俄国形式主义主张内容只是作为形式的一个方面而存在的,比起新批评而言更倾向于形式主义。而整个形式主义的脉络可上溯至18世纪末德国唯心主义的哲学及美学思想,尤其是康德美学。因此蓝赛姆要回到“想像与理性共居的真实世界”,理查兹“想像力与知识力协调统一”等主张,皆可说上承于康德。另外,新批评与解构主义有着近似的主张:两者都同样的将“作者”给排除了。只是新批评偏向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一切意义均在文本之中,解构主义则倾向非逻各斯中心主义:文字之外无意义。

相关

  • 生物燃料生物燃料(英语:Biofuel)、生质燃料或生态燃料,泛指由生物质组成或萃取而成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生物质可以用三种不同的转化方法转化为易于利用、含有能量的物质,包含:热转化,化学
  • II型第二型致病免疫反应(tissue-specific or cytotoxic hypersensitivity),又称为抗体诱发型过敏 ,其起因为患者免疫系统所产生的抗体会对于患者细胞上的抗原产生免疫反应。细胞毒杀
  • 派翠克·J·肯尼迪帕特里克·约瑟夫·肯尼迪二世(Patrick Joseph Kennedy II;1967年7月14日-)是美国的一位政治人物。在1995年至2011年期间,他曾经是罗德岛州第一选举区选出的美国众议院议员。他的
  • 清姓《百家姓》中无此姓清姓为汉姓之一。晋国有大夫食邑于清,至晋厉公大夫清沸魋,始姓清。
  • 星火计划星火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项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普及科学技术、带动农民致富的指导性科技计划。是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是
  • 磷酸二氢镁()2 磷酸二氢镁(Magnesium dihydrogen phosphate),化学式Mg(H2PO4)2·2H2O。通常带有两个水分子(二水合磷酸二氢镁)。磷酸二氢镁为白色结晶粉末。溶于水、酸,不溶于醇。加热时分解
  •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克里斯托弗·希钦斯(英语:Christopher Eric Hitchens,1949年4月13日-2011年12月15日),生于英国朴茨茅斯,卒于美国休斯敦,犹太裔美国人。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毕业。多年以来,希钦斯是
  • N,N-二异丙基乙基胺,-二异丙基乙基胺(英语:,-Diisopropylethylamine,或称为Hünig碱,DIPEA或DIEA)既是一种胺也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化学中通常作为碱存在。由于氮原子被两个异丙基和一个乙基屏
  • 描笼涯描笼涯(菲律宾语:;闽南语白话字:bâ-lâng-gâi;简写 或者,.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
  • 安东尼奥·猪木安东尼奥·猪木(日语:アントニオ猪木,1943年2月20日-),本名为猪木宽至(猪木寛至),穆斯林,教名穆罕默德·侯赛因·猪木(阿拉伯语:محمد حسين إينوكي‎‎‎,转写:Muḥammad Ḥ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