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那峇鲁山

✍ dations ◷ 2025-05-17 11:23:23 #京那峇鲁山
1851年3月休·洛(山顶高原) 1888年京那巴鲁山(马来语:Gunung Kinabalu),又译京那峇鲁山、基纳巴卢山、金乃巴罗山,又称神山、中国寡妇山,位于马来西亚沙巴的京那巴鲁国家公园内,是婆罗洲最高峰,并为马来西亚的最高峰,最高点罗氏峰(Low's Peak)海拔4,095.2米,以每年0.5公分的速度长高,也是马来群岛最高或第四高峰。顶峰相对而言容易攀登,景色壮美,动植物品种极其丰富,一直是旅游胜地以及极佳的动植物科研区域。关于京那巴鲁山的名字由来,“Kina”是中国的别称,“balu”则是“寡妇”之意。相传在古时候,两位在广州外海打渔的中国兄弟,不慎遇到台风而漂流至沙巴,便在当地落地生根、娶了当地的土著为妻而生子,无奈兄弟俩都很怀念故乡,便协议由哥哥先回故乡探亲后再带一家回中国。怎知哥哥却一去不回,大嫂便每天都站在山上翘首盼望着南海希望能看到丈夫的回来,她风雨不改,直到老死,后人为了纪念这的爱情故事,便把此山命名为“中国寡妇山”。1851年3月英国殖民地官员及博物学家休·洛首次攀登到达京那巴鲁山山顶高原(罗氏峰下方100米处)。1858年4月和7月,休·洛与英国驻文莱领事斯宾塞·圣约翰二次攀登京那巴鲁山。京那巴鲁山的最高点终于在1888年由英国动物学家John Whitehead到达。京那巴鲁山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几乎不长植物。登山前必须先锻炼身体及向1,870米处的国家公园当局注册,公园每天早上7点开门,每五位新攀登者需聘请一位向导,以保护登山者的安全,攀登京那巴鲁山需要两天,登山者可从早上七点多开始登山,历时4-8小时可到达山腰3,272.7米的Laban Rata住宿或3,670米的Sayat Sayat登记处,有高山症的朋友必须准备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以防万一。每天有200名,全年约有6万名世界各地的登山者登山。(2015年12月地震后重新开放改为每天100个登山名额)2015年6月5日早上7时20分,沙巴兰瑙县发生5.9级地震。导致登山道山崩,多名登山者遇难和受伤。沙巴政府宣布6月8日为沙巴哀悼日,政府机构等降半旗致哀。京那巴鲁山上的景观从飞机上遥望京那巴鲁山黄昏来临时,在行程中的小屋往地平线看去,此时云的形成是清楚、详细可见的。在Poring温泉看京那巴鲁山山上的电信站由山上的高地往下看日出后山上高地的景观在亚庇市和山打根之间的路径看京那巴鲁山黄昏时在Tanjung Aru的景观

相关

  • 僭主.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
  • 自杀自杀在俄罗斯是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俄罗斯是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苏联解体至2011年10月已有近百万名俄国人自杀;研究人员指自杀问题与俄罗斯酒精使用情况(英语:Alcohol cons
  • 否定推得肯定否定前提推得肯定结论(affirmative conclusion from a negative premise)是一种形式谬误,是因三段论中有前提为否定,而结论为肯定,导致论证无效。例句:推理规则:例句分析结果:有效性
  • 伯里布森伯里布森(Peribsen)是古埃及第二王朝的一位法老,在位17年。他可能用了非同一般的手段来登上王位。他的王衔形式不是早王国时期诸法老常用的荷鲁斯而是赛特,说明他来自其他家族。
  • 粿粿是闽语糕的总称,在客家语称为粄,是指用秫米、粳米磨成米浆后加入馅料,以粿印模出各种形状。因加入各种配料而衍生各种称法,如咸甜粿、甜粿、菜头粿、草仔粿、芋粿。因要多花功
  • 辩才天女辩才天女(天城体:सरस्वती,IAST:sarasvatī,标准藏语:དབྱངས་ཅན་མ།),简称辩才天,又称妙音天女,音译为萨拉斯瓦蒂、娑罗室伐底,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一个重要女神,代表着
  • 设计史设计史是对设计的历史的研究。“设计”这个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纯粹观念的角度,认为设计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构思和想法,二是从学科发展演变的角度出发,认为设计
  • 国际信息局国际信息局(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是美国国务院的一个下属机构,负责向国外公众介绍美国及其对外政策。
  • 张香桐张香桐(1907年11月27日-2007年11月4日),河北正定人,中国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香桐被认为是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参与创办了以神经科学研究为主的中国科学院上海
  • 并吞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国家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占领波罗的海国家指的是1940年6月14日,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军事占领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一事件,随后三国即被并吞并成为了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