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23°49′38″N 120°47′59″E / 23.827262°N 120.799803°E / 23.827262; 120.799803
明新书院,是位于台湾南投县集集镇永昌里的书院、文昌庙,为南投县古迹。
光绪初年,浊水溪北岸集集大山南方的集集堡因开发中央山脉木材,加上采集樟脑油风气大盛,人口大增,街市繁昌,地方仕绅提议组织济济社,以作文化教育,并于光绪四年(1879年)在柴桥头供俸文昌帝君。民间则相传当时光绪年前,文昌帝君制伏了浊水溪草岭脚的水妖,河道恢复安静,为感念帝君恩德而供奉。光绪八年(1883年),浊水溪洪水泛滥,带来大批漂流木,书院总理陈长江提倡以此在集集街建立书院,募得一千八百银元,光绪十一年(1885年)年竣工,此时晚于草鞋墩建立的登瀛书院、南投街建立蓝田书院,正好说明汉人在南投的开发顺序。
明新书院虽号称书院,实为义学。1902年,书院所有的田地二十余甲和庙地,捐给集集公学校作校地,由乡民集资八百元,再度迁回到柴桥头现址,并改名“崇德堂”。曾任集集镇长的严鸿邦回忆当时永昌国小因教室不足,他就和立委林明溱在此书院上课。在土地鉴界时发现学校占用紧邻明新书院部分土地,明新书院也占用部分校地,双方商议干脆拆除围墙,成为南投县少数校内有庙的学校。1961年间,永昌国小兴建教室,明新书院才又供民众礼拜。
1971年,书院再次翻修。1985年,内政部公告明新书院为三级古迹后,全额补助一千一百万元进行全面整修。自1987年7月重修,由汉光建筑师事务所负责,采用古法以土埆翻修,更增加东、西两厢。
建筑设有讲堂、斋舍间有翼房的闽南式建筑,具正殿、拜廊、过水、翼房,西南边惜字亭、西北边金亭。由对联可知院方有鸾堂性质,如上联“明达儒宗积善功欣劳教养”、下联“新知圣训行阴骘惠及先灵”,该木联在1980年代遗失,流落至竹山镇茆庸正所收藏,后于1995年6月16日无偿捐回。今址为永昌里东昌巷4号。
九二一地震后,内政部核定补助五百万元进行修复。2012年,文化部补助一千四百万,县府与镇公所、书院方面筹措六百万元配合款复建,至2014年7月2日开始第二期修护。
中殿主奉文昌帝君,右殿奉东岳大帝,左殿奉地藏菩萨。正殿内主祀文昌帝君、制字圣人、紫阳夫子、大成至圣先师神位。其文昌帝君诞辰庆典,院方都会持续三到五天。此地亦为集集镇在教师节时,祭孔之处。
庙方会自印签诗放庙堂,以备学子赴试前问卜之用。每年农历四月廿一,书院鸾生会为应考学子在额顶、胸前等处,用清香及朱砂点上,象征学子已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