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色情作品

✍ dations ◷ 2025-07-21 04:42:32 #美国色情,性与社会,审查制度,美国各州法律,美国歧视问题,美国言论自由

美国的色情作品(英语:Pornography in the United States)在其建国之初便已存在,并在当下变得更加容易获得。从1969年由安迪·沃荷执导的《蓝色电影(英语:Blue Movie)》开始;到1969年到1984年的色情黄金时代(英语:Golden Age of Porn);再到录影带的出现……随着技术的发展,色情作品在美国已经从当初的难以寻觅的“后巷”产品变成越来越方便得到。而从1990年代开始,它几乎可以从每台电脑乃至任何连接到互联网的设备上获得。美国目前并没有像其他国家或地区那样有明确的计划来阻止未成年人观看色情作品。

对色情作品的打压方式包括:彻底禁止、禁止销售、以限制观看人数为目的的内容审查及分级制度,以及宣称这是卖淫而因此要受到相关约束卖淫法规的管控等。而影响色情作品制作与销售合法性取决于色情作品的定义、色情作品与卖淫的关系、淫秽的定义、关于个人拥有色情作品的裁定以及色情作品与言论自由的关系。

美国的色情作品支持者们常常援引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声称色情作品属于言论自由的一部分;不过根据“米勒诉加利福尼亚州案(英语:Miller v. California)”而确定的“米勒测试”,任何缺乏“重要的文学、艺术、政治或科学价值”的事物通常都不受保护。但是,美国最高法院在2002年的“雅斯科诉言论自由联盟案(英语:Ashcroft v. Free Speech Coalition)”中裁定,涉及成年人同意的色情作品受到第一修正案保护;同时那些“看上去像是”未成年人但实际已达到合法年龄的色情作品同样受到保护。因此,绝大部分但不是全部的色情作品在美国是合法的。

尽管色情作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它在美国的历史却大约是从18世纪开始。在当时,伴随着美国的对外贸易的兴起以及大量移民的涌入,色情作品开始进入美国。在18世纪末,法国已经成为色情图片传播领域的领先国家。色情已经成为游戏牌、海报、明信片及橱柜卡片(英语:Cabinet card)的主题。而在此前,色情印刷品还局限在雕版、木刻和线版的插画上。

相关

  • 平行平行是一个几何学术语。在平面几何中,永远不会相交的多条直线,或者多个平面彼此互相平行。在欧几里得几何中,由平行公设,一个平面上的直线外指定一个点,就能指定出一条与它平行的
  • 天道教天道教是朝鲜半岛的一个新兴宗教。天道教的前身是由崔济愚创立的东学。朝鲜王朝末期,1860年代的朝鲜王朝处于西方势力的威胁之下,崔济愚担心朝鲜传统的宗教将被天主教代替,综合
  • 农业税农业税指向农业收入单位(组织)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种,作为税赋种类和术语,源自《农业税条例》颁布实施以后。中国大陆的农业税以折合征收粮食实物为主,依据为《农业税条例》;由于一
  • 伊丽莎白时代的英语近代英语(英语:Early Modern English,可缩写为 EModE),又译近世英语,指从英国都铎时期到王政复辟时期的英语,也就是从十五世纪末的中古英语到十七世纪中晚期的现代英语之间的英语语
  • 马里纳·斯托达德·埃克尔斯马里纳·斯托达德·埃克尔斯(Marriner Stoddard Eccles,1890年9月9日 - 1977年12月18日),生于犹他州洛根市,美国银行家、经济学家,曾任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主席(1934年-1948年)。而19
  • 前赵汉赵(304年-329年),又称前赵,是匈奴人刘渊所建的君主制割据政权,都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北),这是十六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304年,刘渊起兵,称汉王。308年称帝,国号“汉”。310年刘聪
  • α-辅肌动蛋白31tjt, 1wku· integrin binding · calcium ion binding · protein binding · structural constituent of muscle · actin filament · focal adhesion · regulat
  • 3,5-二硝基水杨酸3,5-二硝基水杨酸(简称DNS或DNSA,IUPAC名为2-羟基-3,5-二硝基苯甲酸)是一种芳香酸,与还原糖等还原性物质反应生成3-氨基-5-硝基水杨酸(英语:3-amino-5-nitrosalicylic acid),后者在5
  • 维积利足球会维积利足球会(丹麦语:Vejle Boldklub Kolding)是位于丹麦南部城市瓦埃勒的一家足球俱乐部。维积利成立于1891年,在历史上曾经五次获得丹麦国内顶级足球联赛的冠军,六次获得丹麦
  • 上帝已死“上帝已死”(德语: Gott ist tot 帮助·信息)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句名言,此句在尼采《快乐的科学》一书中出现了三次,后来又在其名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出现。“上帝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