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长目
✍ dations ◷ 2025-04-24 21:32:30 #灵长目
灵长目(学名:Primates)是哺乳纲的一个目,在生物分类学上,可以再细分原猴及简鼻亚目(包括人)。灵长目的始祖住在热带雨林的树上,许多灵长目的特征表现了其适应三维立体环境的能力,大部分的灵长目至少有部分树栖(英语:arboreal)的能力。大部分人以外的灵长目住在美洲、亚洲及非洲的热带或是亚热带区域,只有人类可以住在南极洲以外的任何地区。灵长目的体型变化很大,像伯特夫人狐猴(英语:Madame Berthe's mouse lemur)体重只有30克,而东部大猩猩体重达200公斤。依照化石的证据,最早已知的灵长目是德氏猴,其年代可以追溯到5580万年以前。分子钟认为灵长目的分支可能起源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约六七千万年前。灵长目过去一般会分为二类:原猴及类人猿。原猴的特征接近最早期的灵长目,包括马达加斯加的狐猴、懒猴下目(英语:Lorisoidea)及跗猴。类人猿包括猴、猿及人族。最近的生物分类学会将灵长目分为原猴亚目(Strepsirrhini)及简鼻亚目(Haplorhini)。原猴亚目是指鼻部湿润的灵长目,包括跗猴以外的原猴,简鼻亚目是指鼻部干燥的灵长目,包括跗猴型下目(Tarsiiformes)及类人猿下目(Simiiformes)。类人猿下目也可以分为狭鼻小目(非洲及东南亚的猿及猴)及阔鼻小目(中美及南美的新世界猴)。狭鼻小目包括旧世界猴(像狒狒属及猕猴)、长臂猿及人科。新世界猴包括卷尾猴、吼猴及松鼠猴属。人类是其中唯一成功在非洲、南亚及东亚以外地区繁衍的狭鼻小目动物,不过有化石证据指出其他狭鼻小目动物也曾出现在欧洲。现在仍有发现新的灵长目物种,在2000年代找到了超过25个物种,在2010年代也已找到了11个物种。灵长目是适应性良好的哺乳类动物,有许多不同的特点。有些灵长目(包括一些大猿和狒狒)主要是陆栖动物,不是树栖动物。但其他的灵长目都可以爬树。行动方式包括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用二只或四只脚行走,指关节行走(英语:knuckle-walking)或是在树枝上摆荡(握枝现象(英语:]))。相对于其他的哺乳类,灵长目的大脑大了许多,灵长目也比较依赖立体视觉,而其嗅觉就不如大多数动物。在猿及猴身上这类的特征更加明显,但在懒猴及狐猴身上就不太明显。有些灵长目有三色视觉(英语:Trichromacy),大部分也有对生拇指,甚至有些会有适于抓取的尾巴。许多灵长目会有 两性异形,差异包括体重、犬齿大小及颜色。灵长目的发育比其他体型相当的动物要晚,也较晚成熟,但其寿命也较长。依物种的不同,成年的灵长目可能是独自生活、成对生活,或是成群生活。灵长目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一直到现代才比较清楚,因此一些常用的词可能会令人困惑,例如ape(猿)可能只是monkey(猴)的另一种称呼,但也可能只指没有尾巴,比较接近人的灵长目动物。威尔弗里德·乐·格罗斯·克拉克(英语:Wilfrid Le Gros Clark)爵士是一位灵长类学家,他和其他灵长类学家发展了有关灵长目演化趋势的概念,并将未灭绝的灵长目依升序方式排序,最末端(即演化程度最高)的为人类。常用的名称像prosimian(原猴亚目)、monkeys(猴)、lesser apes(长臂猿)、great apes(人科)就是这种方法论下的产物。根据目前对灵长目演化的了解,这种分类是并系群,也就是该群中并不包含有最近共同祖先之所有后代。和克拉克的理论相反的,现代的分类会将灵长目用单系群分类,该群中并不包含有最近共同祖先之所有后代。灵长目动物的眼睛在脸的前面,有眉骨保护眼窝。视觉敏锐,类人猿有辨色能力,但是许多原猴没有。鼻子比其他的哺乳动物短,嗅觉退化。灵长目动物的脑相对于自身体重显得大而且重,并且很复杂。大部分灵长动物上下颌前方都有一排牙床。位于中间的叫门齿,之后是犬齿。犬齿之后是前臼齿,最后是臼齿。灵长目动物四肢会抓握,而且四肢都有5个趾头。根据对血和蛋白质的化验,黑猩猩和大猩猩最接近于人类。黑猩猩的染色体除了第22对和额外的一对,其他的都与人相近。本目属于灵长总目的演化支,属于真灵长大目,现存生物中与本目关系最亲的可能是皮翼目,两者组成灵长形上目。本目与其它灵长总目动物的演化关系如下:
.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border-spacing:0;margin:0;font-size:100%;line-height:100%;border-collapse:separate;width:auto}.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able.clade{width:100%}.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border:0;padding:0;vertical-align:middle;text-align:center}.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label{width:0.8em;border:0;padding:0 0.2em;vertical-align:bottom;text-align:center}.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slabel{border:0;padding:0 0.2em;vertical-align:top;text-align:center}.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bar{vertical-align:middle;text-align:left;padding:0 0.5em}.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leaf{border:0;padding:0;text-align:left;vertical-align:middle}.mw-parser-output table.clade td.clade-leafR{border:0;padding:0;text-align:right}啮齿目 Rodentia兔形目 Lagomorpha树鼩目 Scandentia皮翼目 Dermoptera†更猴目 Plesiadapiformes灵长目 Primates灵长目可以分为两个亚目: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动物不仅体质特征很相似,而且社会行为也很相近。一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大脑很发达,因此他们的行为方式也比其他动物复杂。灵长目动物大多是社会性动物。他们的生活和迁徙都是成群结队进行的。其规模大小根据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在群体中,有一只成年雄性的个体是整个群体的领导者。灵长目动物个体之间也有相互影响。最值得注意的是修饰对方的活动。他们彼此去除同伴身上的寄生虫,杂物等。此外,灵长目动物的未成年个体之间经常游戏。研究者认为这是在了解周围环境,或者是在训练力量,因为如想争得领导者的地位往往取决于力量。灵长目动物能够发出声音,彼此进行信息交流。他们用一系列的喊叫声或者身体某部位的动作来传递信息。灵长目动物一般都有一个“居住区”,就是通常活动的一定区域。居住区周围经常有群体成员进行巡逻。在居住区内,还按照群的大小以及食物的获取方式分成不同的小区域。居住区经常根据季节的改变而改变。有些种群会迁徙到经常去的区域,称为“核心区”。灵长目动物的婴儿与其他动物不同,他们在刚出生时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完全由母亲来照顾,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当然,不同的灵长目动物之间的母亲行为也不相同。许多灵长目种类的雄性对婴儿往往起到父母的责任,一起照料和保护婴儿。灵长目动物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行为是侵略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姿势来恐吓对手,而不是通过激烈的搏斗来表现。搏斗一般只用于争夺在群体中的领袖地位时才用。灵长目动物具有很强的等级制度。雄性领袖具有优先挑选食物、选择雌性,并且有下级的成员服侍。但是在他受伤或生病时,他就有可能失去这种地位。灵长目会对去世的同伴感到悲伤,悲伤的时间长短和强度因物种而异,同时,它们还表现出失去同伴后的抑郁。甚至一些灵长目个体会照顾濒临死亡的同伴。由于灵长目动物与人类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其生活方式也可能与最早的人类相仿。因此对研究人类的祖先有很大的帮助。在灵长目中最早出现的是一些发现于欧洲和北美的近猴类化石。多发现于古新世地层。自始新世开始狐猴类出现,早期的都归入已绝灭的兔猴科,它们的分布范围广,亚洲、北美、欧洲均曾发现,但是在非洲没有发现化石证据。到渐新世,已经出现猴,并且朝不同的方向进化。即“野人”,虽未证实其真实存在,但通过间接证据可推测“野人”属于高等灵长目动物,很可能属于其下的人科。
相关
- 人类菌群人类微生物群系(Human microbiome)又称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是某些微生物与宿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共生关系,对生物体无害的一类细菌。它们包括细菌,真菌,古菌,和病毒。虽然
-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语:Harald zur Hausen,1936年3月11日-),德国医学科学家与荣誉退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病毒学,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其于1970年代研判人类乳突
- 围产期产前(Prenatal)或产前发育(Prenatal development)是人类胚胎或胎儿在孕期的孕育过程,从受精,至诞生。通常,也可使用术语胚胎发育、胎儿发育,或胚胎学来表示。胚胎发育始于受精。
- 逆转录酶抑制剂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英语: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简称NRTIs),是合成HIV的DNA逆转录酶底物脱氧核苷酸的类似物,在体内转化成活性的三磷酸核苷衍生物,与天然
- 渗透压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是施加到溶液上以防止溶剂经选透膜内流的最低压力。在U型管实验时,当渗透持续进行至两液面高度不再变动时,此时两液柱之压力差称为渗透压。渗透压的大
- 平菇平菇(学名:Pleurotus ostreatus)又名侧耳、糙皮侧耳、蚝菇、黑牡丹菇、北风菌、鲍鱼菇或天喜菇,其白变种有白玉、白雪、雪花菇,是侧耳科侧耳属一个物种,是种相当常见的灰色食用菇
- 肺泡巨噬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英语:Alveolar macrophage),是存在于肺间质的特殊巨噬细胞,由迁移到肺的吞噬细胞发育而成,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一部分。可参与吞噬和清除外来的尘粒或病原并进行
- 喷嚏喷嚏,又称喷嚏反射,是一种人和动物的生理反射行为。反射的感受器在鼻黏膜,由三叉神经传导到脑部。打喷嚏前,鼻子变得发酸、发痒。过程一般为急促吸气,张嘴,然后高速(可达每小时50公
- 模式种模式种(type species (species typica))是生物分类学上的一个名词,是用来代表一个属或属以下分类群的物种,又称典型种。模式种可以指示出该生物分类单元下的生物学特征,它既是一
- 南北战争(4年3周6日) (最后一枚炮弹于1865年6月22日发射)联邦胜利亚伯拉罕·林肯埃德温·M·斯坦顿尤利西斯·S·格兰特 威廉·T·舍曼 大卫·法拉格特 乔治·B·麦克莱伦 亨利·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