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

✍ dations ◷ 2025-11-20 23:26:29 #中国神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人中秋节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之一。讲述嫦娥偷吃仙药飞上月球,从此与丈夫羿天地相隔的故事。中秋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便是从嫦娥奔月这则民间传说而来。

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在民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最早这则故事出现在西汉文献《淮南子》中。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纪录嫦娥事迹的是商代的巫卜书籍《归藏》。

南朝齐国的刘勰在成书于公元501至502年的《文心雕龙·诸子》篇中记载:“《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姮娥奔月。”

其后南朝梁国萧统在《文选》中选入了王僧达的《祭颜光禄文》,其中有“凉阴掩轩,娥月寝辉”的句子。

汉人为避文帝讳,改姮为嫦。

唐朝的李善在注释时写道:“《周易》、《归藏》曰,昔日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同样提及《归藏》中嫦娥奔月的记录。

现存最早的直接记录嫦娥奔月的文本是西汉初期的《淮南子》(公元前139年成书)。其中使用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作为典故引用:“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东汉高诱为《淮南子》作的注解中写道:“姮娥,羿妻也。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唐代《初学记》引用古本的《淮南子》,其中的版本则是:“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南朝梁国刘昭编写的《后汉书·天文志上》补注引东汉张衡所著《灵宪》曰:“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晋代干宝所著《搜神记》中的记述也与此基本相同,应当是引自《灵宪》。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称为王家台秦简归藏。其中的《归妹》卦辞为: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

相关

  • 肺泡蛋白沉着症肺泡蛋白沉着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又名肺泡蛋白沉积症,是一种罕见的肺部疾病。患者体内肺表面活性物质衍生的脂蛋白化合物在肺泡内异常聚积,干扰肺部正常的气
  • 世界七大奇迹世界七大奇迹,又称世界七大遗迹、世界七大奇观、世界七大奇景等,是由人类选出世界上最具代表的七个事物,其中有时会因不同的需要或立场而选出多于或少于七个。最早提出古代世界
  • 舌下神经舌下神经(Hypoglossal nerve),是第十二对脑神经。该神经发源自延髓的舌下神经核,并从延髓的橄榄和锥体之间的橄榄旁沟穿出,然后经行舌下神经道(Hypoglossal canal)。从舌下神经道穿
  • 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mw-parser-output .font-mong{font-family:"Menk Hawang Tig","Menk Qagan Tig","Menk Garqag Tig","Menk Har_a Tig","Menk Scnin Tig","Oyun Gurban Ulus Ti
  • 斯昆石斯昆石(Stone of Scone),通称“命运石”或“加冕石”,乃苏格兰历代国王加冕时使用的一块砂岩。斯昆石色淡黄,呈长方形,长26英寸,宽16英寸,高11英寸,重336磅。据凯尔特人传说,雅克看见
  • 夜回《夜回》(日语:夜廻)是日本一软件开发并发售的恐怖动作冒险游戏,主要讲述寻找失物的少女在午夜街道寻觅的故事。本作最初于2015年在日本发行PlayStation Vita版,并于2016年移植至
  • 深水炸弹 (鸡尾酒)深水炸弹,或称“炸弹酒”,是一款用啤酒和烈性酒混合配制成的鸡尾酒。“深水炸弹”来源说法不一,有说法指其源自美军军营中将威士忌和啤酒混合饮用的方法。深水炸弹并无固定配方
  • 博茨瓦纳国旗博茨瓦纳国旗(英语:Flag of Botswana)由两条位于最上方以及最下方的浅蓝色横条、一条位于中间的黑色横条和两条位于黑色横条上方以及下方的薄白色条纹组成。该旗在1966年博茨瓦
  • 秦明 (法医)秦明(1981年1月-),生于安徽省铜陵市,中国法医、作家。担任安徽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法医病理损伤检验科科长,专业技术三级警督警衔、副主任法医师职称。2012年,秦明在网络上发表第
  • 埃里希·冯·登·巴赫-热勒维斯基埃里希·冯·登·巴赫-热勒维斯基(德语:Erich von dem Bach-Zelewski,1899年3月1日-1972年3月8日)是纳粹德国的高级亲卫队指挥官。1944年,他对华沙起义进行野蛮镇压。尽管他对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