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水老人七十九岁小景
陈宝琛(1848年10月25日-1935年3月5日),原字长庵,改字伯潜,号弢庵、陶庵。进士。福建闽县螺洲人。溥仪帝师。
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陈宝琛兄弟6人,3人进士,3人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光绪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侍郎宝廷等人好论时政,合称“清流四谏”。光绪五年(1879年)沙俄侵占伊犁九城,力主收复。
光绪六年(1880年),充武英殿提调官。翌年,授翰林院侍讲学士,纂修《穆宗本纪》。光绪八年(1882年)任江西学政,重修 白鹿洞书院。光绪十年(1884年),上疏《请募勇参用西法教练》,主张“变化以尽利,任人以责实,筹饷以持久”,中法战争失利,受牵连,被降五级,回乡闭门读书,修葺先祖“赐书楼”,构筑“沧趣楼”。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鳌峰书院山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福建铁路总办,修漳厦铁路,并任福建高等学堂(即今福州第一中学)监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创立全闽师范学堂(今福建师范大学)。
宣统元年(1909年)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宣统三年(1911年),陈宝琛在毓庆宫行走,任溥仪老师,赐紫禁城骑马。继任汉军副都统、弼德院顾问大臣。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后仍追随溥仪。命修《德宗实录》。民国十年(1921年),修成《德宗本纪》,授太傅。民国十二年(1923年),引荐郑孝胥入宫。
1917年张勋复辟时,推举为内阁议政大臣。民国十四年(1925年),随溥仪移居天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满洲国成立,宝琛专程赴长春探望溥仪,拒受伪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乙亥二月初一日(3月5日)卯时病逝于北平住处,春秋八十有八。丧闻,溥仪震悼,赐奠醊,赐祭一坛,特谥文忠,晋赠太师,赏给 陀罗经被,赏银九千元治丧葬。
有藏书10万册,“清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冠于全闽”。
著有《陈文忠公奏议》、《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沧趣楼律赋》、《南游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