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中隆突
✍ dations ◷ 2025-11-19 11:56:57 #正中隆突
正中隆突,亦称中突(median eminence)是重要的室周器,并且是细胞因子等血携免疫信息分子优先入脑位点及脑脊液经由第三脑室流入第四脑室的必经之路,故而是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上传下达的关键点。正中隆突位于第三脑室底壁上,介于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位置,即介于视交叉与漏斗柄之间的位置。正中隆突是大脑七个没有血脑屏障的区域之一,并且是具有可渗透性的毛细血管的室周器。它的主要功能是充当着释放下丘脑激素的途径,尽管它确实与相邻的下丘脑弓状核共享着血管周围的空间,表明其潜在的感觉作用。正中隆突尾端为没有微绒毛的区域,室管膜细胞的界限清楚,大部分细胞表面平坦且微绒毛稀少,部分细胞表面轻微隆起且有密集的微绒毛,少部分细胞表面及细胞之间有小的开口样表现。正中隆突中部室管膜细胞表面膨隆,微绒毛密集,并且可见大小不一的碟状凹陷及散落的球状结构(直径8~15μm),球状结构表面可见呈网状分布的串珠状纤维结构。正中隆突头端室管膜细胞大小约5~10μm,大部分细胞轻度膨隆,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结构,部分细胞周边有稀少的纤毛结构,室管膜细胞表面可见大量散落球状结构(直径1~5μm),大部分球状颗粒表面光滑及饱满,部分有轻度皱缩,室管膜表面可见交织走形的纤维。正中隆突是下丘脑的一部分,调节从该部位释放的激素。它是连接下丘脑及垂体的垂体门系统(英语:Hypophyseal portal system)中,不可以缺少的部分。神经叶(pars nervosa)与下丘脑通过脑垂腺柄的正中隆突进行连接。下丘脑的细小神经元终止于下丘脑的正中隆突。此外,正中隆突是门静脉系统进入全身循环系统之前,下丘脑分泌物促生长激素聚集的地方。这些促生长激素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英语: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促素释素、生长激素释放激素(英语: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和多巴胺。这些促生长激素刺激或抑制着脑下垂体前叶(英语:Anterior pituitary)激素的释放。有解剖学证据表明正中隆突与下丘脑弓状核和腹侧核(英语:Ventromedial nucleus of the hypothalamus)之间存在着双向通讯。
相关
- AAT艺术与建筑索引典(英语:Art & Architecture Thesaurus,AAT)是一个用来描述关于艺术、建筑和物质文化项目的受控词表。AAT收录各种通用术语,如“大教堂”,但不收录专有名词,如“圣母
- 撤回因为对患者有一定风险,有些药品已经退出市场。通常这些副作用在第三期临床试验中并未发现,在市场销售后的临床监视期发现。本列表不止包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没有批
- M+-6-[(2R,3S,4R,5R,6R) -4,5,6-trihydroxy-2-(hydroxymethyl)oxan-3-yl]oxyoxane -3,4,5-triol麦芽糖(英语:Maltose)又名胶饴,其色紫凝如深琥珀色,色白而枯者,为饧糖不入药用。 是
- 半索动物门半索动物门(学名:Hemichordata)是由一类像虫一般,生存于海底的后口动物所组成的门,通常被认为是棘皮动物的旁系群,可追溯至寒武纪早期或晚期,且包括一类已在石炭纪时灭绝的重要化石
- 糙蚌属糙蚌属(学名:Scabies)是双壳纲蚌目蚌科雕刻蚌亚科之下的一个属。贝壳小型,壳长一般在20毫米左右。壳较薄、坚固,外形呈长椭圆形或略呈楔形。壳面具有“v”型或“w”型的突起条
- 腕骨对具有四肢的动物来说,腕骨是指上肢的多块小骨,以人类而言,腕骨位于桡骨、尺骨和掌骨之间,形成手腕的部分。对马、牛等动物,形成前腿膝的部分。人类的腕骨有8块,接近前臂的四块为
- 核裂变产物核裂变产物即指核裂变过程中生成的产物。核裂变是指由较重的(原子序数较大的)原子,主要是指铀或钚,裂变成较轻的(原子序数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弹以及核电站的能量来
- 神经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神经内科(neurology)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专
- 米兹拉希犹太人米兹拉希犹太人(希伯来语:מזרחים,现代 Mizraḥim,提比里安 Mizrāḥîm,意为“东方人”),为居于中东、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犹太人的后裔。现有人口约175万人,其中超过130万居于
- 卡图卢斯卡图卢斯(Gaius Valerius Catullus,约公元前87年—约前54年),古罗马诗人,生于山南高卢的维罗纳。在奥古斯都时期,卡图卢斯享有盛名,然而后来慢慢被湮没。现在所有卡图卢斯的诗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