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擒拿术

✍ dations ◷ 2025-11-11 20:20:21 #德国文化,搏击运动,武术

日耳曼擒拿术(德语:Kampfringen,对打格斗与角力扭打的意思),或称德意志防身术、日耳曼防身术或日耳曼擒拿术,是产生在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神圣罗马帝国(今日的德国)的一种徒手格斗武术、防身术,主要用于战士于战场上,武器损坏或遗失,必须徒手战斗时的情况。

日耳曼擒拿术本身在德国已经是一种具有系统的武术,其特色是擒拿法多。其产生之地为今日德国地区,但是当时德国并未建国,所以冠之以日耳曼或德意志之称。Kampfringen由Kampf与Ringen两字组成,Kampf翻译成中文是格斗、对打之意;Ringen本意是扭打或角力,Kampfringen整体而言乃具有武术的意涵,依中国武术界中,其对某项具有特色的格斗武术性质来制定名称的范例而称述之。

欧洲在中世纪时期,时常发生战争,尤其是位于中欧的日耳曼地区(德意志地区),诸侯领主往往因为彼此之间的冲突动辄发生战争,便有一些特殊的徒手御敌以及兵器使用的格斗应运而生,其出现与中国武术都有相类似的历史发展途径,在今日的定义上日耳曼擒拿术属于一门完整的武学。

1659年,Johann Georg Passchen对此擒拿术有所介绍。18世纪时,此擒拿术几乎消失无踪,目前透过武术家的帮助,已经在西方逐渐复苏当中。

历史上有一项与日耳曼擒拿术密切相关的武术──短剑格斗(dagger-fighting),事实上它属于日耳曼擒拿术的分支。

日耳曼擒拿术不同于古希腊式搏击,它并非是一种由竞技比赛所产生的武术,它产生于战争的环境中,这是一种实战效用高的武术。它也不同于1967年德国新研发的德国柔术,而是纯粹为欧洲人自己发展的近身格斗技术,并非脱胎于东方武术体系。

相关

  • 功能性灭绝功能性灭绝(Functional extinction),是指一个物种或分类单元已达以下状况:在IUCN红色名录中,一个不再有最近观察纪录,已经功能性灭绝的物种,除非真的确定最后一只个体已死亡,否则会
  • 脱氧核苷酸去氧核糖核苷酸(英语:deoxyribonucleotide)是DNA(脱氧核糖核酸,英语:deoxyribonucleic acid)的小分子单体。每个脱氧核糖核苷酸包括三个部分:一个碱基、一个脱氧核糖和一个磷酸基团
  • 永斯·贝采利乌斯约恩斯·雅各布·贝尔塞柳斯男爵(瑞典语:Jöns Jacob Berzelius,1779年8月20日-1848年8月7日),又译贝采利乌斯、贝吉里斯、柏济力阿斯、贝齐里乌斯、白则里,是一名瑞典化学家。他就
  • 四氢化萘四氢化萘、四氢萘的分子式为C10H12,由一个苯环和一个环己烷并合而成,可看作萘中一个环被完全加氢得到的产物。四氢化萘的合成方法有:人们就如何将萘氢化为四氢化萘做了大量的工
  • 发电机假说发电机理论或发电机原理(英语:Dynamo theory)是一个关于天体磁场的假说,人们相信地球磁场是由于地球外核中熔融铁、镍的对流以及整个行星自转的科里奥利力作用造成的。当导电流
  • 弗农山芒特弗农(Mount Vernon)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北部,是斯卡吉特县的县治,因其位处西雅图及温哥华之间的中点及要冲而形成一大聚落,不少开车往返西雅图及温哥华这两大城的通勤者会选择于
  • 夏夷女王利留卡拉尼女王(夏威夷语:Liliʻuokalani,英语:Queen Liliuokalani of Hawaii;1838年9月2日-1917年11月11日),原名为莉迪亚·卡玛卡依哈(Lydia Liliʻu Loloku Walania Wewehi Kamaka
  • 查尔斯·泰勒 (哲学家)查尔斯·马格雷夫·泰勒(法语:Charles Margrave Taylor,1931年11月5日-),加拿大魁北克省天主教哲学家,麦吉尔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横纵当代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界。主要涉及领域:语言哲
  • Ho-103重机枪Ho-103重机枪(日语:ホ103 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機関砲;假名:ホ一〇三 いっしきじゅうにぃてんななみりこていきかんほ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日本帝国陆军的航空机关枪。1930年
  • 任政任政(1916年2月25日-1999年8月30日),字兰斋,浙江黄岩人,中国书法家。任政于1916年2月25日出生于浙江黄岩路桥镇,于七岁起开始研习诗文书法。1939年考入上海邮电局。1947年,个人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