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式陆上攻击机(简称“一式陆攻”)是太平洋战争之中,大日本帝国海军拥有的双引擎中型轰炸机。与前作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简称“九六式陆攻”)同为三菱内燃机公司设计及制造,而其后继的陆上轰炸机“银河”因技术问题迟未解决而到1944年末期才逐步替换陆攻机队,因而一式陆攻在日本投降前是仍是帝国海军的主力攻击机。
盟军敌机识别代号中,称呼一式陆攻为“Betty”,不过其引擎或机翼的整体式油箱被击中一旦起火便很难熄灭,因此美国海军陆战队便讥称一式陆攻为“空中打火机”。
1930年代,由于日本海军在华盛顿海军条约及伦敦海军条约限制了和美国之间主力舰队总规模在10:6.99,日军希望弥补对美国的战舰、巡洋舰、航空母舰上的劣势,开始认真思考研发由陆上基地出发,可对远洋海上敌舰进行攻击的长距离攻击机(雷击/爆击机)。
远程攻击战术的实体化在1935年开始出现,由广海军工厂研发的九五式陆上攻击机、及三菱引擎公司名古屋飞机制作所的本庄季郎开发团队研制出的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竞争,三菱展现出该公司引进最新科技在军机上的优越表现赢得日本海军青睐,并于1937年的中日战争对中国实施越洋打击,此种长距离攻击的想法得以实证(虽然第一次长距离越洋攻击是结果并不算是成功),不过在此种作战模式得到实证可行后,日本军方于昭和12年(1937)9月决定开发九六式之后继机。计划案名为“十二试陆上攻击机”,向三菱单独提出开发计划委托。
三菱方面则以九六式设计团队为核心,同样由工程师本庄季郎主导,对九六式在当前作战中所暴露之缺失加以改良所制作出之新型攻击机;十二试陆攻于1939年10月23日由志摩胜三驾驶进行试飞,1941年4月此机种正式服役开始取代96式陆攻,由于1941年为日本历法中之皇纪2601年,因此此机体被命名为一式陆上攻击机。
然而有关于盟军戏称的“空中打火机”的称号,是本庄季郎在一式陆攻开发期最初概念定义之际,曾向海军提出他对技术指标设定之质疑,他认为要以现有科技实践,研发出来的飞机“防御力不完全,在小型机上要求过长的续航力使得油箱过大,被弹几率大增;最好开发四发动机轰炸机,满足军火筹载、并使用增加的2具发动机动力增设防弹钢板、自封油箱、灭火装置”;但工程师的意见反扩被海军航空技术厂厂长和田操中将责骂,责骂理由则不是出于技术上的不合理,而是用“用兵是军方的事情,三菱闭嘴按照军方的规格做就好”这套官大学问大的哲学威压,三菱也未坚持,便按照海军的意见研发出了一式陆攻。
一式陆攻的外观特色,就是三菱为了减少空气阻力设计的雪茄型机身,甚至在侧面机枪塔也设计了透明流线型外罩来维持机体的流线状;虽然机身直径巨大,但也因此能采用内置弹舱减少外载阻力。同时,一式陆攻安装了大直径(日本发动机标准)的火星活塞发动机,加上较轻盈(却不耐打)的机身,让一式陆攻的飞行性能在双引擎战术轰炸机中较为灵活。
一式陆攻自1941年正式服役到日本战败投降为止总共生产了2246架,战后清点残余的一式陆攻仅剩170架。
量产型主要分三种构型,1941年量产的11型、1942年底量产的22型、1944年量产的34型。
注1:是主翼下面装备防弹橡胶。未装备的暂称一三型为463公里/小时(高度4,200米)、二二型为469公里/小时(高度5,000米)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开始不久,日本帝国海军收到由菲利普海军少将率领的一队由威尔士亲王号战舰和反击号战斗巡洋舰以及4艘驱逐舰组成的英国远东舰队已从新加坡出发,北上要对付日本登陆部队,12月10日,这队英国舰队被日本侦察机发现,下午1时,8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到达并向反击号投下炸弹,一枚炸弹命中令反击号受轻伤,反击号的防空炮火也打伤了两架九六式,10分钟后,又有16架九六式到达分别向反击号和威尔士亲王号投下鱼雷,两舰在水上不停回避,最终威尔士亲王号被击中两枚而反击号被击中一枚,威尔士亲王号虽然击落了一架九六式但它被鱼雷炸断了螺旋桨轴,舰底被撕开了一个大洞,海水不停涌入,两舰也因受创而失去航行能力,之后又有6架一式陆上攻击机向反击号投鱼雷,其中4枚命中,反击号终于在下午约2时20分被击沉,与此同时,威尔士亲王号也被5枚由一式陆攻投下的鱼雷命中和两枚由九六式投下的炸弹击中舰尾,威尔士亲王号也在下午约2时50分被击沉
1945年起,许多一式陆攻搭载MXY-7樱花特别攻击机,对近海的美国舰队发起多次特攻。
以陆上基地起飞支援的“基地航空队”的姿态登场
日本空军3.0二阶轰炸机G4M1
以下皆为日语书籍,名称并非官方译名,如要日语原名请参看日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