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巴佬(英语:bumpkin),也称土包子,日常生活俗语之一,指见世面少、无知或过时土气的人。此词可用于批评别人,也可用于自嘲。
这个俗称本来是指居住于乡村地区的人,以区别居于都市的居民。由于居于农村的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只在附近地区活动,所见所闻通常只局限于附近的地区,见识往往不如居于城市的人,导致后来“乡下人”一词就有了贬义,主要是没见过世面,老土之类的含义。此词可用于批评别人,也可用于自嘲。
在中国东北地区,乡下人亦常被称为“老倒子(Lǎo dǎo zi)”。“老倒子”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对农村人的一种俗称,这个称谓不但包含歧视和侮辱的意思,还带有非常强烈地调侃意味。
不同地区对“乡下人”的定义有所差异,如广东人把乡下人称为“大乡里”(“乡里”本来是同乡的意思),如“大乡里出城”是指没见过世面的人看见自己未见过的事物就觉得大开眼界。
上海人口中的“阿乡”或者“巴子”,本身并非地域歧视的意思,而是指举止不文明,综合素质较低,与现代都市格格不入的人。然而却被不少不了解上海人和上海文化的人误解,由此导致了上海人遭到中国大陆其他地区部分民众的负面观感。一般,上海人评价某个人“乡下人”与否,主要指的“讲不讲卫生”、“是否懂规矩”或者“是否开眼界”等等素质差异。实际上,一个上海人如果遇到另一个上海人举止不文明、言行冒失,也会说“乡下人”。
在台湾,此类人称之为“乡巴佬”或“桩脚俗”。城里人有时也会被称做“城市乡巴佬”、“都市俗”,因为他们多“吃过猪肉,没看过猪走路”,有时候因为生活在现代社会、工业化年代里,对于森林、海洋等大自然的很多东西较为疏远,由此对于这方面的很多知识、现象相当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