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公真人,或称瞿真人、溥护真人、溥护瞿真人,为中国民间信仰、台湾民间信仰的神明之一,起源自湖南长沙,因湘军之故上海、台湾皆有奉祀,特别以治病、求子(后者仅限台北市大稻埕地区)著称,其身份有明清之际长沙僧人、明代四川仁寿县孝子、南明忠臣瞿式耜等数种说法。
清嘉庆年间刊行之《长沙县志》记载,真人本名飡苓,为明万历年间人,七岁时于古华山寺出家,后转至集云山修道。清顺治八年(1651年)七月十三日,真人于白沙河边堆积木材、沐浴举火、端坐诵经,在风雷大作后随即自焚坐化。民国时成书的《新续高僧传》则指出真人为长沙东乡人,又名参灵,一般都称呼为瞿和尚。真人于幼年沙弥时期即喜爱听闻奇异之事,壮年时则曾于西蜀学习密宗,专持《瑜伽大教王经》并证得总持三昧。其后真人回长沙隐居于集龙山四十余年、不修边幅,见到真人者都以为遇到神仙,最后于白沙河边自焚坐化。
台湾台北市大同区瞿公真人庙碑志则记载,真人为明天启年间之四川仁寿县孝子,详细生卒年不详,因父亲早殁故只身奉养母亲,母殁后真人因过度哀伤自焚而卒,天帝敕封为神。
台湾日治时期的调查则指出,真人为南明忠臣瞿式耜,殉难之后受人敬奉。
清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即瞿真人坐化后的一个月,长沙当地人为其塑像,在集云山寺祭祀之,对于旱灾、水灾、疾病等皆有灵验。
清同治六年(1867年),地方仕绅列举事迹上书,由朝廷敕封“溥护”二字。同年左宗棠率湘军渡海往福建战斗,途中遇大风浪,于左宗棠祷神后平息,并得大胜班师回朝。因得神护佑之故,左宗棠上书请朝廷加封为“昭应真人”。
真人之例祭日为农历八月初九。
太平天国前后,湖南移民沿长江进入上海,建立同乡会馆。
清同治十五年(1876年)湘军于上海战斗,许多士兵向瞿真人祈祷灵验(特别是疾病部分),湖南仕绅遂租屋供奉,后又募资购地于高昌庙旁新建庙宇,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落成。由于不少捐款人为湖南会馆之董事,故该庙也由会馆董事轮流管理,成为旅居上海湖南人之信仰中心之一,亦为上海南部最兴盛的神庙之一,每年八月九日真人诞辰时最为热闹。
台湾之瞿公真人信仰起源说法有二。一说清同治五年(1866年)刘铭传率领淮军攻击捻军时,军中爆发瘟疫,后得瞿真人托梦开药方治愈,从此刘分香供奉于军中;另一说则是湘军相信瞿公真人能保佑伤兵早日康复,刘铭传为稳定军心,特别将神像供奉于巡抚衙门内,让士兵膜拜。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于台北府城北门外建庙,庙址邻近清代机械局。
日治时期因台北城墙拆除之故,此庙迁到大稻埕得胜街(今天水街),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以板桥林家林祖寿之名重建(传说林家曾因祈神顺利得子,真人亦因此被地方视为送子神),此庙即今大稻埕瞿公真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