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甲基砜
✍ dations ◷ 2025-04-04 11:25:25 #二甲基砜
二甲基砜(Methylsulfonylmethane),简称为有机硫 (MSM)其化学式为(CH3)2SO2、甲基硫酰基甲烷的砜类有机化合物。二甲基砜在常温下是无色固体,无化学活性。在一些植物中含有二甲基砜,也出现在许多的食品及饮料中,会称为膳食补充剂。在海面上方的大气中也会有二甲基砜,是空气中慢生根瘤菌科细菌、阿菲波菌(Afipia)的碳的来源,也曾在人体的黑色素瘤细胞发现过。二甲基砜和相应的二甲基亚砜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二甲基砜在标准温度与标准压力下为白色结晶固体(熔点=109℃),而二甲基亚砜是在标准条件下为液体。亚砜是高度极性非质子溶剂可与水混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配体。二甲基砜比二甲基亚砜反应性较低,因为砜的S原子已经在其最高氧化状态。事实上亚砜氧化产生砜,既可在实验室条件下也可在新陈代谢中。二甲基砜可以通过与过氧化氢,二甲基硫的氧化来制备。 二甲基亚砜可作为(可分离)中间体。二甲基砜的半数致死剂量大于每公斤体重17.5克。在大鼠中,每日剂量每公斤体重2克的二甲基砜没有观察到不良反应。在90天的后续研究中,大鼠接受每天服用二甲基砜1.5克/公斤,而在症状,血液化学或大体病理方面没有观察到变化。核磁共振研究表明,口服剂量的二甲基砜被吸收到血液中,并穿过血/脑屏障。核磁共振研究也发现的二甲基砜检测水平通常存在于血液和脑脊髓液,这表明它从膳食来源,肠道细菌的代谢,与人体的内源性甲烷硫醇代谢获得。二甲基砜发表的临床试验报告没有任何严重的副作用,但其在人类长期使用的效果也没有同行评议的数据。虽然没有任何政府已通过二甲基砜的医疗用途,都声称和研究其对各种健康益处。斯坦利.雅各报告超过18,000名患者因各种病痛服用二甲基砜;他合著了推动二甲基砜的多种说法的书,包括具一个可用作天然来源“生物活性硫”表明在他们的饮食摄取中对这种形式的硫是缺乏的。硫没有建立膳食参考摄入量或每日摄入量和现成的足够的食物来源,在洋葱,大蒜,十字花科蔬菜和含蛋白质的食物,包括坚果,种子,牛奶和鸡蛋(蛋白和蛋黄)。1982年罗伯特赫希勒首先主张需要补充硫,他声称二甲基砜在压力,粘液膜的炎症,过敏和胃肠道疾病是有益的。作为膳食补充剂二甲基砜常与葡糖胺和/或软骨素一起出售,为帮助治疗或预防骨关节炎。赫希勒说明一般饮食中缺乏二甲基砜是因为它在传统的食品加工过程中容易丢失,如油炸,脱水,和其它不良的方式,烹饪,辐射或巴氏杀菌,以及长期的存储。多种人类和动物试验表明二甲基砜可以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尽管它不是直接的抗氧化剂。在人类研究中二甲基砜已经显示出从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发生数保护肌肉因运动而受损害。总之抗氧化能力在服用二甲基砜后显著增加。动物研究表明二甲基砜对几种毒素,包括对乙酰氨基酚,百草枯,和四氯化碳二甲基砜有保肝作用。以及在实验性结肠炎中和肺动脉高压的动物模型中表明有保护作用。
相关
- 分解作用分解作用,又称腐烂、腐败,是指动物蛋白质及其有关之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而且回到大自然物质循环的过程,特别是由缺氧微生物和腐化细菌。分解是一个大自然经常进行且非常重要的过
- 患病率盛行率(英语:prevalence rate,又称流行率、患病率)在流行病学中是指某特定时间总人口中患有某病或症状的人口所占比例。盛行率的计算方式是将一研究中,发现有特定病症的人数除以
- 汤飞凡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幼名瑞昭,湖南醴陵人,微生物学家,砂眼衣原体首次分离者。为第一个投身病毒学研究的华人。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菌种保藏委员会主任委
- 反复用水或酒精稀释一特定物质在顺势疗法中,顺势疗法稀释(专业人士称之为"dynamisation"或"potentisation",“激发”)是将物质用酒精或蒸馏水稀释然后剧烈摇动(被称为 "succussion")的过程。像石英和牡蛎壳这样
- 安德斯·摄尔修斯安德斯·摄尔修斯(瑞典语:Anders Celsius,1701年11月27日-1744年4月25日)是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生于瑞典乌普萨拉。他于1730年至1744年任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天文学教授,1732年至1
- 高等植物有胚植物,又称为高等植物,是那些最熟悉的植物,包括苔藓植物门、地钱纲、角苔纲、蕨类、石松、裸子植物、开花植物等,但不包括绿藻。有胚植物都是具有专门的生殖器官的复杂多细胞
- Hsub2/subSsub2/subOsub3/sub硫代硫酸是一种硫含氧酸。如硫酸分子之中一个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即成硫代硫酸分子。硫代硫酸于水中会迅速分解,其分解产物视乎环境可包括硫、二氧化硫、硫化氢、多硫化氢、硫
- 宗教性质的法律宗教法系指基于宗教传统而导出的道德及伦理准则(英语:Ethical code),而不是依该个人的国籍、住所等。相关例子包括基督徒教会法、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法、犹太人 哈拉卡及印度教法(
- 换质不换位换质不换位或不当的换质换位(improper transposition)是一种形式谬误,系将一假言命题之前件与后件进行否定操作所致。换质不换位之形式如下:范例:正确的操作是换质换位:范例:
- 陈可冀陈可冀(1930年9月-),福建福州人,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于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此后留校任内科助教、内科医师。1956年进入新成立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历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