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啶二聚体

✍ dations ◷ 2025-11-11 12:37:54 #嘧啶二聚体
嘧啶二聚体(pyrimidine dimer,简称PD),是DNA或RNA中的相邻碱基,如胞嘧啶及胸腺嘧啶,在紫外线的诱导下进行光化学合成,于C=C碳双键生成共价键而形成的一种化合物,是突变产生的原因之一。 在双链RNA中,紫外线也可能导致脲嘧啶二聚体生成。紫外线二聚体的常见例子包括环丁烷嘧啶二聚体及6-4光产物。它们改变了DNA原有结构,令聚合酶无法正常运作,DNA无法复制。嘧啶二聚体可通过光致活作用或核苷酸切除修复的作用来修复。如果最终无法修复,可引致突变。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由嘧啶的C=C双键的偶联反应所生成,共有四个环。 它们影响了DNA复制时的碱基配对,导致突变。6-4光产物又称6,4嘧啶-嘧啶酮。它的生成率只有环丁烷嘧啶二聚体的三分之一,但有更大可能引发突变。孢子光产物溶酶为修复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另一途径。跨损伤聚合酶常令嘧啶二聚体转化为突变。这种反应于原核生物(SOS反应)及真核生物中都存在。虽然胸腺嘧啶二聚体是在紫外线损伤中较为常见,但因跨损伤聚合酶较常以腺嘌呤修复DNA,故胸腺嘧啶二聚体通常能正确修复。反之,环丁烷型嘧啶二聚体中的胞嘧啶则易受脱氨作用攻击,转化为胸腺嘧啶。嘧啶二聚体会导致DNA的局部构象改变,故可被修复酶察觉。在绝大部分的生物中,损害亦可借由光致活作用修复,但诸如人类的胎盘动物则无此机制。光致活作用中,光裂合酶将环丁烷嘧啶二聚体直接以光化学作用还原。修复酶察觉损伤后,会吸收波长>300 nm的光线(即荧光及紫外光),令光化学作用产生,将二聚体还原。核苷酸切除修复则是更通用的DNA维修方式。在这过程中,环丁烷嘧啶二聚体被切除,并合成新的DNA来填补该区域。着色性干皮症正是因患者无法进行核苷酸切除修复而导致的遗传病,患者皮肤细胞被紫外光破坏后无法修复,导致皮肤变色及诱发癌变。人类中,没有修复的嘧啶二聚体可引致黑色素瘤。

相关

  • 淋巴淋巴系统(lymphatic system)是循环系统的一部分,是由淋巴、淋巴管与淋巴结所组成。不单是回收剩余的体液,调控体内环境的平衡,也是身体内的免疫反应之处,逐步过滤保证个体的健康
  • 丹麦王国邦联(丹麦语:Rigsfællesskabet)丹麦(丹麦语:Danmark),是北欧国家和主权国家丹麦王国(丹麦语:Kongeriget Danmarkn)下的主要构成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首都在哥本哈根,
  • 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英语: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 MPDs)或称骨髓增殖性肿瘤(英语: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MPNs),是一类骨髓增生过多细胞而形成的疾病。此类疾病与骨髓增
  • 疫苗注射疫苗接种,是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的技术,使接受方获得抵抗某一特定或与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借由免疫系统对外来物的辨认,进行抗体的筛选和制造,以产生对抗该病原或相似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卫生院(英语: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缩写为NIH),隶属于美国卫生及人类服务部,是美国联邦政府中首要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2006年的资料显示,此机构花费美国全国28%
  • 奇异果猕猴桃,又称奇异果、藤梨、毛梨、几维果、毛木果等,是猕猴桃属多种木质攀缘植物的可食用浆果。最常见的猕猴桃品种(Hayward)是椭圆形,大小约为一颗大型鸡蛋,长度为5-8厘米(2.0-3.1
  • 梓官区梓官区(台湾话:.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nkMacSystemFont,"Segoe UI",Roboto,Lato,"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rif} Tsú-
  •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简称K-Pg事件、K-Pg灭绝),旧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简称K-T事件、K-T灭绝),俗称恐龙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五次以及最后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也是
  • 穆罕默德·哈达穆罕默德·哈达(印度尼西亚语: Mohammad Hatta 帮助·信息 )(1902年8月12日-1980年3月14日)是已故印度尼西亚政治家。他与苏加诺同为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领袖,印尼独立后任首任副总
  • 矿物假象在矿物学中,假象(英语:pseudomorph)是指某一种矿物或无机化合物已经变异为另一种矿物,故拥有不同的颜色、硬度等化学特质,但仍然保持旧有的外形和结晶习性。替代假象(sub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