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笔架山北麓、鼓新路49号楼后侧岩壁上。该石刻系时任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作、王圭章书。王得禄曾在清嘉庆八年(1803年)间于鼓浪屿内厝澳一带休整战船,并在岛上的三和宫祈愿。在嘉庆年间,其参加征剿台湾林爽文起义,以及蔡牵、朱�海上反清武装。后因战功屡受封赏,遂倡议捐修三和宫,并勒石记事。石刻为直题楷书,字幅高11.5米,宽6.5米,是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目前所见的字幅最大的摩崖石刻,亦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一处与妈祖有关的石刻。
石刻于2004年11月列入厦门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11日公布为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摩崖石刻以“文化遗迹”之名成为鼓浪屿53处核心要素的一部分。
鸦片战争前鼓浪屿宗教以佛、道及民间信仰为主,儒释道传入鼓浪屿之后也实现了本土化。道教宫观融合闽南本土信仰,例如同在鼓浪屿上的道教宫庙种德宫内供奉保生大帝、三十六官将、观音菩萨与关圣帝君;原位于晃岩路与中华路路口的兴贤宫祀俸协天大帝及保生大帝。三和宫清时原名瑞晄庵,俗名三丘田,祀妈祖娘娘,为道教宫殿。宫形制较大,隔海与厦门岛水仙宫相对。彼时三和宫直抵海湾,宫前海湾是福建水师修理战船之所在。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之前已改称法海院。
王得禄,字百遒,号玉峰,诸罗(今嘉义)人。清嘉庆五年 ( 1800 年) ,他由琉球回闽后调到时福建水师提督李长庚麾下,缉拿海盗朱�和蔡牵的船只。嘉庆八年(1803年)偶到三和宫,见宫中所俸妈祖,寻求在妈祖庇佑下剿匪得胜。嘉庆十二年(1807年)七月,王得禄嘉庆十四年(1809年)八月,王得禄及邱良功在定海鱼山与蔡牵交战,途中邱良功败退,王得禄额头手腕负伤。最终蔡牵不敌清军,开炮炸船自沉。剿灭蔡牵后,王得禄诏封二等子爵,赏戴双眼花翎。十六年 ( 1811 年) 九月进京陛见,深受嘉庆帝的褒奖。为 “酬圣母之恩”,王得禄带头捐俸与行户巨商檀施,重修三和宫,落成后颇为宏伟壮观。为表心意,王得禄亲自撰文刻在庙旁的大岩壁上,记述缘由。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即1876年,英商怡记洋行(Elles & Co. )在笔架山顶建造平房,被称为“闲乐居”,山脚的三和宫已经倒塌,具体荒废时间不可考,然石刻犹存。营建之初遭到清朝的强烈抵制,认为此举会破坏风水,但随后反对的声浪就“冰消雪释”。英人翟理斯就此猜测英商曾贿赂清朝当局,以顺利营建这座山上的建筑。对此他感慨道:
1885年,怡记洋行关门。1893年4月位于笔架山顶的这栋平房为汇丰银行所得,后此建筑成为汇丰银行的高级住宅,因转手多次,被人称为“被诅咒的小屋”(Anathema Cottage)。该建筑即今天的汇丰银行公馆。
全文由王得禄撰,王圭章书写:
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
窃惟天心丕显,群瞻霄汉之光;帝运遐昌,共丽车书之统。故河神效顺,海若输诚。而圣母之昭昭灵应,尤不啻有桴鼓之捷。风草之征。余盖尝于吾身亲见之也。自昔年由邑庠招集义勇,剿捕林逆,蒙恩擢用。嗣因蔡、朱二逆猖獗,亲带舟师追捕,于嘉庆八年间收抵三和宫前修葺战舰,见庙廊之就敝,顿起募建之思,冀神听自可通,默许重兴之愿。由是,舟师所向屡立微勋,累迁至水师提军。己巳秋,渠魁扑灭,海氛以次底定,蒙恩晋封子爵,赏戴双眼花翎。回思向日祈祷之诚,其昭应真有历历不爽者矣。神光既普,庙貌宜新。谨捐廉俸,鸠工庀材,而行户巨商亦各喜檀施,共襄盛举。今已落成矣,但见栋宇垣墉,崇闳坚致。西来山色千重,翠黛拥雕梁;东向波光万顷,琉璃辉宝座。此余所以酬圣母之恩而明明对越,惕惕凝诚,余心终有不能自已也。
时嘉庆癸酉孟冬之月,钦命督福建全省水师军务、统辖台澎水陆官兵、世袭二等子王得禄谨志。
乡进士、拣选知县王圭章书丹。
翟理斯委人将石刻全文翻译为英语(题为),收录于1878年出版的《鼓浪屿简史》()一书中。
石刻曾经一度沦为“遍布杂草、瓦砾、垃圾的家禽和野猫的‘乐园’”、“满地碎砖瓦砾中,各式生活垃圾东一堆、西一摞,杂草丛生”。鼓浪屿申遗期间,鼓浪屿管委会整治周边环境,将原位于石刻前的民宅拆除,补种花草,修建小路联通石刻与笔架山上的汇丰银行公馆,将此处打造成微再生后的文化空间之范例。
摩崖石刻所在岩体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
市级文保碑
省级文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