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亚战争军票(日语:大東亜戦争軍票〔大東亞戰爭軍票〕/だいとうあせんそうぐんぴょう ?)是二战期间日本政府在日军占领的东南亚地区发行的钞票的总称,由“南方开发金库(日语:南方開発金庫)”发行,属于日本军用手票。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开始侵略东南亚地区。日本军政当局开始在殖民地发行与当地货币名称相同的纸币,同时废除当地原有货币。所有货币都是南方开发金库(日语:南方開発金庫)以“大日本帝国政府”的名义发行,并以当地通用语言(英语或荷兰语)印制。这些军票的发行范围涵盖了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北婆罗洲、缅甸、荷属东印度以及部分太平洋岛屿。
1945年日本投降,导致多数旧日本殖民地的军票顿时形同废纸。在日本投降前,日本占领当局下令销毁所有库存纸币和相关银行记录。
1941年12月10日,日军登陆吕宋岛;1942年1月2日,马尼拉沦陷,日军随后废除当地旧有的比索,改为以日本政府名义发行的比索,包括面值为1、5、10、50分和1、5、10比索的货币,第二年发行了1、5、10比索的“兑换券”,1944年,发行100和500比索货币,1945年发行了1000比索的货币。这些钱币被菲律宾人称作“米老鼠比索(英语:Japanese government-issued Philippine peso)”,因为严重的通货膨胀。1944年1月,菲律宾“米老鼠比索”的通胀率高达60%。反日报刊曾刊登了市场上的人们提的载货篮子塞满了“米老鼠比索”和各种票据的故事。1944年,一盒火柴就价值100“米老鼠比索”。1945年,一公斤番薯就要卖到1000“米老鼠”比索。
日军在当地发行的货币被当地人称为“香蕉票”,因其10元券印有香蕉树图案。香蕉票面值有1、5、10、50分和1、5、10、100、1000元。香蕉币为不具准备金的货币,起初与叻币等值,不过因为日本滥印香蕉币,导致了通货膨胀,变成1元叻币可以换到好几十元香蕉币。在现代,香蕉币时常被新马华人代称“不值钱的货币”或者指“某件东西不值钱”。
日军占领缅甸后,1942年,占领当局发行了1、5、10分以及¼、½、1、5、10卢比的纸币。日本扶持的巴莫政权上台后,又增加了100卢比的纸币。
1942年2月新加坡沦陷后,日军转而入侵荷属东印度。起初日占荷属东印度的纸币沿用过去的货币单位“gulden”(盾),面值有1、5、10分和1、5、10盾;后改为“Rupiah”(音译为“卢比”,但中文仍习惯翻译成“盾”),面值有½、1、5、10、100盾。日本投降后,日军发行的荷属东印度盾仍流通至1949年。该货币也是“大东亚战争军票”中唯一不是以英文而是以荷兰文印制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当局在其占据的英属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等地发行了以“先令”为单位的纸币,面值只有两种:½先令和1先令。该货币有时会被误认为是日军为了侵略澳大利亚而发行的,但事实上日本当时并无入侵澳洲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