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仔(台湾话:King-á),台湾澎湖县民间信仰之一,以搭建小型建物祭拜小鬼、水流公等,主要分布于澎湖南海域上的聚落,以望安乡、七美乡为主。
澎湖早期交通不便,居民生活困苦,身处偏僻贫瘠的外海离岛更是如此,又因医学不发达,多以宗教神灵为生活寄托,民俗信仰与日常生活关系密不可分。澎湖南海诸岛(望安乡本岛、花屿、西屿坪、东屿坪、东吉屿、西吉屿等)有许多“宫仔”的纪录,据田野探访东吉村村民,早期但凡岛上发生不吉祥的事,会先请乩童来检查,只要乩童说何处“不干净”,便会在何处兴建“宫仔”;有时也不一定是乩童指示,也有地基主、家中神明降示的状况存在。:74-78
此外,澎湖南海海域不时会漂来水流浮尸或者遗骸(俗称“水流公”),当地居民也会在宅内、田内、墓地等处设立“宫仔”,将水流公安顿在“宫仔”供奉,避免小鬼打扰,祈求家运顺利、身体康健或者婴孩平安长大。:74-78
宫仔的建筑形式都十分简单,其左、右、前、后各一堵墙壁(木板或硓�石简易堆叠),屋顶为两面斜坡式(搭瓦片或者水泥铺设),立面中间开口做门口,里面供奉神像,整体建物大小约在一平方米左右。:74-78
宫仔祭祀通常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节,供品取牲礼、甜粿,并烧银纸祭拜;有时家中小孩不好养育,会取米饭在宫仔石墙角旁祈求。:74-78
根据许玉河在〈宫仔:阴阳的沟通与和谐〉一文,提到宫仔大多分布于澎湖南海海域,在望安乡、七美乡尤多,但澎湖本岛也有少数纪录,例如马公市铁线里,湖西乡隘门村、林投村、南寮村等,下列表不少宫仔因离岛人口流失,久未修缮,倾圯损坏者便未列入统计:
民国44年(1955年),时任澎湖防卫部司令的吉星文,在其日记中曾写道:“东吉居民勇敢拆除五十余座小庙。”根据日记中段落推测,此小庙应是“宫仔”,故可推测东吉屿在1955年以前,曾有多达50座以上的宫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