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弗里德里希·施特林泽

✍ dations ◷ 2025-05-13 07:31:40 #1737年出生,1772年逝世,丹麦政治人物,哈雷大学校友,哈雷人,丹麦医生

约翰·弗里德里希·施特林泽(德语:Johann Friedrich Struensee,1737年8月5日-1772年4月28日)他是一个具有启蒙思想的德国医生,他成为了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的私人医生,丹麦政府的大臣。他以“事实上的统治者”身份掌握了权力后,他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他与皇后卡罗琳·玛蒂尔达的不当关系成为了当时一大丑闻,尤其是皇后生下他们的孩子路易丝·奥古斯塔以后。因为他过于激进的改革和密谋的政变,他很快失势并被处死,终身未曾结婚。

1737年8月7日,施特林泽出生在哈雷并在圣莫里茨受洗,是他父亲6个孩子中的第三个,(他父亲亚当,施特林泽是虔信派牧师,出身一个受人尊敬的中产阶级家庭,并且信奉宗教宽容,他的三个儿子上了大学,不过都没有像他一样学神学,2个女儿嫁给了神职人员。

1752年8月5日,施特林泽进入哈雷大学学习医学,1757年12月12日毕业,大学中他显露出了启蒙时代思想,它支持社会和政治的批判改良,他成为了一个无神论者,支持克劳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以及其他法国唯物主义者的著作。

他在1758年和父母搬到阿尔托纳,他很快被聘为公共医生,但他薪水微博,他希望通过私人营业增加收入。

1760年他父母搬到伦茨堡,他父亲成为了第一主管(位置比得上主教)。随后,23岁的施特林泽第一次建立了自己独立生活,他的生活方式大大超出了他的经济能力,但他出众的智慧和优雅的举止,很快使他在更为上游的圈子中闻名起来,并且他开始对他的时代产生怀疑。

他怀着雄心壮志向丹麦的外交部部长约翰·哈特维希请愿,他写了许多关于启蒙思想的文章,并且发表了他们中的许多在他的私人期刊《利益和享受》中。

在他居住在阿尔托纳的10年中,他交往了一批被迫远离哥本哈根的丹麦贵族,他们中的卡尔·楚兰曹伯爵和勃兰特(Enevold Brandt)是启蒙运动的支持者,兰曹伯爵使他成为克里斯蒂安七世将要进行的欧洲旅行时的医生。

一般认为施特林茨在1768年4月被任命,国王和随从在5月6日出发。在英格兰时,施特林茨被授予剑桥医学博士的名誉学位。

在8个月的旅行中,他得到了国王的信任和喜爱。国王的大臣伯尔尼和财政大臣卡尔·冯·海因里希对他给国王的影响感到满意。他减少了国王使人尴尬的表现,1769年1月,当王庭回到哥本哈根,施特林茨被任命为国王的私人医生,3月他获得了国务委员的荣誉称号。

他希望调和国王和王后,起初王后卡罗琳·玛蒂尔达不喜欢他,但她的婚姻十分不幸福,被国王忽视唾弃,施特林茨是为数不多的殷切关怀王后的人,他看起来在尽力地帮她解除困扰,久而久之她开始喜欢这个年轻的医生,并且在1770年春天成了他的情人。他成功的给皇太子接种牛痘更进一步增强了他的影响。

施特林茨和皇太子(佛雷德里克六世)关系密切,并且教授给他启蒙思想,比如卢梭的回归自然,尽管加上了他自己更为确切的解释。他鼓励皇太子自理大部分的事情,他也践行卢梭关于如何使孩子更好地成长的建议,比如让皇太子在冬天只穿着较单薄的衣服使他适应寒冷。

1770年五月他被任命为王室顾问。

1770年的夏天,宫廷和政府搬到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9月5日,国王辞退了伯尔尼,18日施特林茨指定他自己做枢密院顾问,来确立他的掌权地位,从此以后的16个月,一般被叫做“施特林茨时代”,年末时候,国王陷入了精神问题,施特林茨成为丹麦实际的统治者。

当施特林茨刚刚着手控制国家机器时,他尽力保持低调,但后来他开始变得急躁起来,在第十个月他解散了国家的政务会,一个星期后,他任命自己为matre des requêtes,这使他获得了把国家各部门的报告转交给国王批示的权利,因为国王几乎没有行为能力,施特林茨可以任意的发布他的命令。

接下来施特林茨解雇了所有的部门主管,并取消了挪威总督,施特林茨成为了国家最高权威,掌握国家所有权力近13个月,在1770年12月18日到1772年16个月中,他发布了不少于1069个法案,平均每天3个。

以下是施特林茨改革的主要内容:

其他改革包括废除偷窃罪的死刑等。

施特林茨的做法被批不尊重丹麦和挪威的习俗,把它们当作偏见和欠缺革除并代之以他所欣赏的抽象原则,他甚至不说丹麦语,用德语指导工作,为了确保顺从,他解雇了各部所有参谋人员,没有给任何补偿,然后用他自己的人接替那些职位,他们毫无经验并且几乎对他们所管理的国家一无所知。

起初人民支持他的改革,但后来转而反感,又因为施特林茨废除了审查,使得市面上反对施特林茨的小册子像潮水般多了起来。

至少在一定时间里,中产阶级是支持他的,如果他聪明的话,可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敌意和即将到来的混乱,他最惹民众憎恨的做法是他把国王完全抛到一边,实际除了少数宫廷中的人以外,似乎没多少人真正认为国王病了。

他和皇后不当的关系冒犯了被国民敬畏的皇室,而皇后伤风败俗的做法也使王权受到蔑视,人们每天聚集起来兴奋的嘲笑他,国王也开始对环境感到不满,偶尔,他会显示下他的固执,拒绝布兰特或施特林茨的要求。一次,他威胁并无礼的和布兰特打斗起来,打斗中布兰特伤到了国王的脸。

1771年冬天事情变得更差了,11月30日他给他和布兰特自封为贵族,但因为大批解雇政府和军队中的人员,他们把强烈的不满传播到公众。

国王和施特林茨一行人在哥本哈根以北的赫斯霍尔姆宫度过了1771年的夏天,7月7日,王后生下了一个女儿,路易丝·奥古斯塔(普遍认为实际是施特林茨的女儿)为了纪念此事,所有教堂都被安排高唱赞美颂。

11月19日,宫廷搬到腓特烈堡宫。

对施特林茨积累已久的怨念在1771年11月爆发了,卡尔.楚兰曹和其他一帮贵族以太后的名义,密谋政变反对他。太后希望借此剥夺国王的权利,确立他和他儿子未来的权利地位。

宫廷于1772年1月8日返回克里斯蒂安堡皇宫。1月16日,本季的第一个化装舞会在剧院举行。

1772年1月17号早上,勃兰特、施特林茨、王后分别被逮捕在各自的寝宫中。一般认为,施特林茨主要被控告为篡夺王室权力,违反了皇家法律。他以他相当的才能为自己辩护。一开始,他相信反对者不敢对王后下手,他不承认她们有不正当的行为。但王后被当作囚犯一样,带到了卡隆堡宫。

在4月的27或28号,他和勃兰特被宣判,被判先被削去右手,然后砍头,砍了2次都没有砍断,第三次他的头才被砍下,卡在杆子上。他的尸体之后被分尸。

死刑是施特林茨最坏的预期。相关法律(Kongelov)没有关于国王因为疯癫不适合管理政府时该当如何,所以,施特林茨,作为一个平民挤进了贵族的圈子。他被指控侮辱国王并且篡夺王室权威,违反Kongelov的第2和第26条,他其他的行为,前人,后人都做过,并且没有导致任何后果。国王本人认为施特林茨是个伟大的人,即使在施特林茨死后,1775年国王在国王的简笔画上右下角用德语写道:"Ich hätte gern beide gerettet" (I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saved them both)我想拯救他们两个,他们,指的是施特林茨和勃兰特。

相关

  • 蓝婴症青紫婴儿(blue baby),或称为发绀婴儿、蓝婴,是指婴儿因先天性心脏缺损或后天性缺氧,血含氧量较正常人低,造成发绀现象。因患儿身体呈蓝紫色而得名。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包括:Templat
  • 自然主义自然主义通常是指综合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不探究自然界中超自然因素的哲学立场,其理论基础认为所有现象皆可用自然理由的概念解释。自然主义不一定认为超自然现象和对于不存
  • 萨卡拉萨卡拉(阿拉伯语:سقارة‎;英语:Saqqara)是埃及境内一个古代大型墓地,位于开罗以南约30公里,面积约7公里乘1.5公里。该地现时仍屹立着最古老金字塔——阶梯金字塔,该金字塔在前2
  • 麦肯锡公司麦肯锡公司(英语:McKinsey & Company,简称麦肯锡)为一所由芝加哥大学会计系教授詹姆斯·麦肯锡创立于芝加哥的管理咨询公司,营运重点是为企业或政府的高层干部献策、针对庞杂的经
  • 边界条件在微分方程中,边值问题是一个微分方程和一组称之为边界条件的约束条件。边值问题的解通常是符合约束条件的微分方程的解。物理学中经常遇到边值问题,例如波动方程等。许多重要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病”或“中浆症”(英:Central serous retinopathy (CSR)或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是一种眼科疾病,通常是暂时性的,并影
  • 第五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第五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hosphodiesterase type 5 inhibitor)也称为PDE5抑制剂,是一种抑制第五型环磷酸鸟苷特异性磷酸二酯酶(英语:cGMP-specific_phosphodiesterase_type_5)对血
  • 郭帅军郭帅军(1990年7月-),男,中国党员,河南漯河舞阳人,河南农业大学2009级学生,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11届学生会主席。在河南经济报、河南法制报、中国青年网发表文章多篇。 河南农业大学
  • 朱士稚朱士稚(?-1660年),字伯虎,更字朗诣,浙江山阴县(今属绍兴市)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朱赓之孙,父朱敬衡曾任雷州知府。明亡后以遗民自居,好游侠,喜声伎,家中食客
  • 阿尔塔·达戴阿尔塔·达戴(阿尔巴尼亚语:Arta Dade)是阿尔巴尼亚议会的阿尔巴尼亚社会党议员。她从1997年开始成为国会议员。在其从政生涯中,她曾任职于文化部(英语:Ministry of Cultural Af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