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华人

✍ dations ◷ 2025-10-02 12:45:34 #越南华人,越南族群

越南华人在越南被称为“华族”(越南语:Người Hoa),主要由南方( 中国两广及福建省)汉族组成,其中广府人与潮州人占多数。根据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数据,华族为823,071人(占越南总人口0.96%),按各民族人口数量排名,华族是越南第八大民族。而根据1999年越南人口普查数据,华族为862,371人(占越南总人口1.1%),十年间减少将近四万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军越过南岭将今越南中北部纳入版图,置为象郡。自此始有汉族人到越南定居。这些汉族定居者包括百姓、军人与朝廷官员。特别是在东汉马援平定徵氏姐妹的叛乱期间,三万余的汉族驻军都定居在交趾,其中有大部分军人与当地雒越女人通婚。此外,大部分当地贵族官员都与汉族女性联姻,第一、二代的土生后裔也维持汉族人的文化习俗。然而,有的贵族与其后裔也定居在南越,在三四代之后逐渐与雒越人同化。汉与雒越之间的民族隔阂也逐渐地消失,而他们的混血后代京族都取代母系的民族身份。

从王莽时期开始,中国朝廷开始委派汉族官僚到交趾管理行政,以及推行汉族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习俗。交趾人受到汉族文化的熏陶,开始采取汉族人的姓氏。不少汉族与雒越的后代逐渐从商,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沿海城市进行贸易活动。安南属明时期期间,不少华裔商人搬迁到越南从商。在南宋和明朝分别被北方的外族所灭后,大量汉族官僚都逃到安南寻求庇护,而当时的安南朝廷亦授予流亡的中国官员参与科举的资格。然而,那些官员必须与当地人同化,禁止返回中国。而那些驻扎在安南的中国商人,只能在海港城镇范围内活动,不能深入内地。安南朝廷禁止商人宣传中华文化或与当地人交流。明朝时期,不少华裔商人聚集在越南沿海城镇进行贸易。根据一名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长官,卓汉·范林加(Johan van Linga)在公元1642年记述,会安港(今越南广南省)当时有平均五千名华裔商人迁居起家。

清朝初年,一部分明朝遗民因为不愿意归顺清朝政府,纷纷南逃越南。公元1679年,清廷逐渐平定三藩之乱,三千名南明遗民在高雷廉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Trần An Bình),龙门总兵杨彦迪,副将黄进的率领下,乘坐五十艘战船前往今日越南的岘港,请求得到当时广南国阮福濒的庇护。阮福濒嘉其忠义,不想拒绝;当时广南国正在开垦南方的领地,遂令陈上川和杨彦迪前往南方的边和、美萩一带开垦田地、建造房屋和城市。陈上川所率部众,就是今日越南明乡人的始祖,迁入当时由高棉人所控制的下柬埔寨地区(即南圻),随后清朝固守中原,南明复辟无望,这些移民于是在南圻定居,称自己为明乡人。

明乡人原称“明香”,意指“明朝香火”。虽然明乡人不断与当地越人及高棉人通婚,逐渐发展成一个土生族群,亦融入当地越南社会,但为了表示自己不忘本,常常称自己为明香人,又保留明朝衣冠,以示不忘自己为明朝遗民。当时阮朝君主钦佩他们的气节,特许他们立祠祭祖,传承中华文化习俗,在越南境内成立“明香社”,一些阮朝官员更以明香人自居。现时胡志明市第五郡堤岸同庆大道仍保留明乡会馆,公元1863年曾获阮朝嗣德帝赐匾,现列为越南的国家古迹。

不过在给予明乡人一定权利后,阮朝统治者亦同时收紧对明乡人的政策,首先,阮朝政府不允许明乡人参加华侨商会及以华人自称。公元1826年7月,阮朝明命帝阮福晈下令将“明香”改为“明乡”。公元1829年(明命十年),阮福晈诏示:“明乡人夫妇及其家族,不得复返中国。”公元1842年(绍治二年),阮朝绍治帝阮福暶下诏:“凡有五名以上明乡人之处,得准自行另立乡社,明人须造册呈报姓名,并禁止剃发结辫,不得什于华人户籍。”,意思是说,要有五名以上明乡人才可立明乡社,登记造册以便查核,同时禁止他们薙发易服,以别于其他华人,加速明乡人的“越南化”过程。

十九世纪末期,明乡人曾成为清法两国外交角力中的主题,清法两国都希望把明乡人视为己国之公民。公元1869年,法属印度支那总督柯希尔宣布明乡人在行政、司法和税务方面,享有和越南人一同待遇。五年后(公元1874年),法属印度支那政府重申将明乡人当作越南人看待,以便日后统一管理。此外,法属印度支那政府容许明乡人缴交一笔费用就能更改国籍,结果部分明乡人选择了像中国新移民一样的外侨身份。

根据法国的统计数据,1921年越南南部约有4.65万明乡人,占当地有中国血统居民总数的42%。到1950年,这个数字增至7.5万人,但只占南圻华人总数的10%左右。明乡人在华人总数比例下降,是因为在20世纪20至40年代有大批中国新移民涌往当地。然后,中方估计之明乡人口远高于此数,究其原因,是中法两国对明乡有不同定义。

鄚玖(越南语:Mạc Cửu,1655年6月11日-1735年7月17日),本姓“莫”,及至侨居越南后,因避免与篡黎自立的莫登庸的家姓相混淆,便在自己的姓“莫”上加上“阝”(邑部),成为“鄚”氏),17世纪末、18世纪初越南河仙镇的华侨领袖及实际统治者。他本是中国广东雷州人氏,明朝灭亡后,因不愿受满清的统治,于是侨居位于湄公河三角洲的河仙(即现今的越南坚江省),在该地积极开发及进行管治。

本来河仙属于真腊国,当时称恾坎,是鄚玖贿赂真腊国国王宠妃幸臣而得到统治权,后见真腊国政府在面对暹罗的入侵中,真腊国王竟“闻警尽带眷属而走,暹兵至国,掳掠其女子玉帛财物而归”,处于总溃败的状态,表现得十分懦弱,于是谋士苏公提出“高棉素性浅薄,长于狡诈,少忠厚,非久依之势。不若南投大越(广南国),叩关称臣,以结盘根之地。万一有故,依为亟援之助。”

鄚玖接纳此一建议,便于公元1708年农历八月,亲自到广南国首都富春,觐见阮氏政权第七任君主阮福淍,向阮福淍称臣。阮福淍随即授予鄚玖为河仙镇总兵玖玉侯一职(河仙镇总兵从此成为河仙鄚氏统治者的名衔)。鄚玖取得阮氏政权的承认后,便在河仙继续其实际的统治,使之成为繁荣的中南半岛城市,并备受当地华侨的尊崇。

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华族为823,071 人(占越南总人口0.96%);1999年越南人口普查,华族为862,371人(占越南总人口1.1%),十年间将近减少四万人。根据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数据,按各民族人口数量排序,华族是越南第八大民族。

华人人口当中,广府人占多数,根据1989年华人统计占56.5%。潮州人人口排行第二,占于34%。闽南(泉漳),海南以及客家籍占少数, 份额数目分别为6%, 2%,1%。

越南华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使用广东话,此外有部分住在越南农村的华人讲潮汕话(潮州话),越南华人当中虽然有来自惠阳、东莞、梅县、大埔、兴宁的客家人,但客家话时至今日似乎在当地的华人社区中失传。大部分客家人则改口讲广东话或者讲越南语。福建闽南人、海南人的情况同样与客家人一样,早已失去其族群的方言,换之所有的福建闽南人、海南人都改口讲粤语或者越南语。越南最大的唐人街在胡志明市的堤岸区,这里的华人主要以粤语作为媒介语言。

此外在越北与中国相邻的地区,有山瑶族和艾族通用当地特色的粤语钦廉话。

相关

  • 颜射颜射(英语:Facial)即是男性射精到对方脸上,这个性行为是因为受到日本性文化80年代的非插入方式之一,指一名男性在性高潮射精的时候,将自己的精液射于性交对象的脸或唇上。其中颜射
  • 森永牛奶砷中毒事件森永牛奶砷中毒事件(日语:森永ヒ素ミルク中毒事件)是1955年(昭和30年)六月时以西日本为主的食物中毒事件。受害的婴幼儿在喝了森永乳业(日语:森永乳業)的奶粉后产生死亡以及其他食物
  • 路易斯·阿加西让·路易士·鲁道夫·阿格西(法语:Jean Louis Rodolphe Agassiz,1807年5月28日-1873年12月14日),19世纪瑞士裔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以冰川理论闻名。阿格西生于瑞士西部,分
  • 罗伯特·威廉姆斯·伍德罗伯特·威廉姆斯·伍德(英语:Robert Williams Wood,1868年5月2日-1955年8月11日),美国物理学家和发明家。他对光学和红外、紫外摄影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 枝蕨纲枝蕨纲是植物的一个类群,目前已绝种,被认为是蕨类与木贼的祖先。枝蕨纲的植物有一个主干,主干上头接有数条横枝。此类植物的化石出现于泥盆纪和石炭纪期间,大多数都只有茎部。枝
  • 弯齿鸟弯齿鸟属(属名:Camptodontornis)是一种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反鸟类,2010年发现于辽宁西部热河生物群晚期的九佛堂组。2011年,这一新属种由李莉等人命名,属名在拉丁语中意为“弯齿的
  • LG双子LG双子(韩语:LG 트윈스、英语:LG Twins),是KBO联赛的球队之一,母企业为世界前500大集团的LG集团,成立于1982年,为韩国职棒的创始六队之一,前身为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所属的MBC青龙,由
  • 波湾战争联军介入海上行动空战(英语:Gulf War air campaign)解放科威特(英语:Liberation of Kuwait campaign)停火后海湾战争(英语:Gulf War;阿拉伯语:حرب الخليج الثانية‎)是
  • 美国商业部美国商务部(英语: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是美国联邦行政部门之一,负责美国国际贸易、出口管制、贸易救济措施等。美国商务部设美国商务部长(Secretary)、常务副部
  • 积极行动肯定性行动(英语:Affirmative action),又称为优惠性差别待遇、积极平权措施、平权法案、矫正歧视措施等,是指防止对肤色、种族、宗教、性别、国族出身等少数群体或弱势群体歧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