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尧姆-克雷蒂安·德·拉穆瓦尼翁·德·马勒泽布

✍ dations ◷ 2025-11-14 12:53:27 #1721年出生,1794年逝世,巴黎人,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法国大革命期间被以断头台处刑的法国人,法国男性作家,法国贵族

纪尧姆-克雷蒂安·德·拉穆瓦尼翁·德·马勒泽布(法语:Guillaume-Chrétien de Lamoignon de Malesherbes,1721年12月6日-1794年4月23日),常被人称为马勒泽布或拉穆瓦尼翁-马勒泽布,是法国旧制度时期的政治家和大臣,后来又成为了路易十六受审时的辩护律师。当他担任助理法庭(英语:Cour des aides)长官时,他对皇室的铺张浪费做出了严厉的批评。身为皇家总审查官时,他又对百科全书的出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他忠于君主制,但他的作品为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自由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马勒泽布出生于巴黎的著名的法学世家,是法袍贵族(英语:Nobles of the Robe)的一员,他所接受的教育也是在给以后法律上的职业做铺垫。1750年,马勒泽布的父亲纪尧姆·德·拉穆瓦尼翁·德·布朗梅尼尔(英语:Guillaume de Lamoignon de Blancmesnil)当上了大法官,随后任命马勒泽布为助理法庭(英语:Cour des aides)长官兼皇家总审查官。后者需要承担起审查法国出版业(英语:Censorship in France)的大任。在职期间,马勒泽布与巴黎的文学领袖们保持着联系,这些人里就有百科全书派的德尼·狄德罗和让-雅克·卢梭。在百科全书出版这件事上,他的提供的帮助极大,而教会,尤其是耶稣会,对此十分惊愕。

1771年,莫普计划削减助理法庭和高等法院的权力。由于助理法庭反对这个方案,所以助理法院被勒令解散。身为助理法院长官的马勒泽布也批评了这个方案,原因是方案中的司法系统过于集权,还废除了世袭性质的法袍贵族,因为后者被他当作是人民的守护者,且凭借它的独立性还可以平衡王权。为此,他发表了一份抗议书反对新方案。但随后他就被放逐到了马勒塞布城堡。。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马勒泽布专注于园艺和旅行。确实,他一直是一个狂热的植物学家;确实,他一直是一个狂热的植物学家;他在马勒泽布的林荫大道举世闻名;他还撰文反对布丰,并为卡尔·林奈的植物分类法辩护;且自从1750年开始,他就是法国科学院的一员。

1775年,路易十六继位后,马勒泽布被召回巴黎,与之相随的是一个重组过的助理法庭。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带头写下了著名的助理法院谏言。这份谏言详细描述了旧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全面修订财政政策的计划。路易十六对此印象深刻,加上自己对政府未来的担忧,便任命马勒泽布为宫廷国务大臣(英语:Secretary of State of the Maison du Roi)同年,马勒泽布被选入法兰西学术院。不过,他只做了九个月的国务大臣;因为宫廷固执己见,反对他的方案,其中有财政紧缩和包括减少随意签发的秘密逮捕令(英语:lettres de cachet)在内的各项改革。所以过了不久,他就发现自己丧失一切政治支持了。

和劳恩男爵安·罗伯特·雅克·杜尔哥一起在1776年退休后,他又在自己的别墅中度过了一段时间。但法国在大革命前夕的局势使他无法从政治中脱身。1787年,他写了一篇有关新教徒权利的文章,并设法让他们在法国得到民事承认。那年晚些时候,他上呈给国王的备忘录中详细阐述了君主制会带来的灾难性局面,且它会使“未来的灾难”无法避免。

1792年12月,路易十六被囚,并面临审判。马勒泽布自告奋勇,成为了国王的辩护人。在国民公会的审判中,他与弗朗索瓦·特龙谢(英语:François Tronchet)和雷蒙·德塞兹(英语:Raymond Desèze)一起为国王辩护,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审判结束后,他含着泪水将死刑判决告诉了国王。

此后,他再次退隐。1793年12月,他和他的女儿、女婿以及孙子孙女一同被捕,并被囚禁在自由门监狱(英语:Prison Port-Libre)。1794年4月23日,他们在巴黎上了断头台。

尽管马勒泽布至死都是一个忠诚的保王党,但他也对改变法国的启蒙思想有所了解。他受到了弗朗索瓦·芬乃伦和孟德斯鸠的作品的影响,与卢梭和杜尔哥的友谊也影响了他许多。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多次批评君主制的不足,比如纳税政策的不公平和任意性以及金钱的挥霍,而这些言论都被后来的革命者所引用。尽管他相信等级制度是自然且明智的,但他还是担心等级制度会对行政和司法产生扭曲的影响;事实上,他认为贵族的特权应该通过对法国的服务来获得,而不应该生来就有。马勒泽布还强调了沟通在统治中的重要性,并认为国王更应注重于处理公众舆论和社会的不公。

在任职出版业审查官期间,马勒泽布展现出了他对温和改革的倾向性。当他从这一职位退休后,伏尔泰写道:“通过给予新闻界更多的自由,马勒泽布先生不知疲倦地服务着人类。”其实,当时的审查制度并没有被不假思索地当作是对启蒙运动有害的,而且几名杰出的思想家就被雇佣为审查官,其中包括狄德罗和达朗贝尔。尽管马勒泽布认为攻击政府权威和宗教的书籍应该被封,但他反对审查并允许一些被标为“危险”的哲学作品出版。有一次,马勒泽布就授予了克洛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激进的作品象征着独有出版权和官方认可的皇家特权,而这引起了一场社会丑闻。宫廷最终撤销了皇家特权,而高等法院下令烧毁这些书。另一次, 马勒泽布对卢梭的爱弥儿印象深刻,便和他的代理做了一系列工作来让这本书秘密出版。

马勒泽布将他对政府效率低下和特权的批评也用在了审查上。他认为禁止太多的书会扼杀图书业并使禁令最终无法实施,以此来为自己宽容的审查制度辩护。此外,通过拒绝支持法国贵族要求出版或禁止某书的请求,他还打破了出版业的这项传统。

从审查官一职退休的数十年后的1788年,马勒泽布出版的他的《新闻自由回忆录》(Mémoires sur la Liberté de la Presse),在其中他批评了他曾负责强化的审查制度。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夜,他又以可以鼓励公众辩论为理由为新闻自由做了辩护:在审查制度下,只有最极端的作家才会冒着风险去触及敏感话题,而公众也会被剥夺去阅读“温和理性的作家”的观点的权利,而这些作家“对公众是最有用的”。事实上,马勒泽布已经接受了有关国民的革命性言论,认为国民只能通过自由的讨论才能得到真理,而这种讨论比起审查来更能有效地阻止“谬误”的传播。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摒弃审查这一概念,反而设想了一个自发的审查体系,这个体系能够让作者不会因为自己的思想而受司法迫害,只要他们在出版前得到了官方批准的话。

去世几年后,传记作家将马勒泽布描绘为一个浪漫主义者,雅各宾专政下的无辜受害者。1911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如此评价他:

近来,法国学者弗朗索瓦·莫罗(法语:François Moureau)则批评了这种类似于“圣徒传”的写法,并着重强调了马勒泽布职业生涯中的矛盾:塑造他的,既有对启蒙思想的开放,也有身为旧制度公务员的义务感。现代对马勒泽布的其他评论也相似于此,比如乔治·凯利(George Kelly)就将马勒泽布描绘为一个“两面派”。

马勒泽布也因为他的思想上的“重孙”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而受人铭记,历史学家罗杰·威廉斯(Roger Williams)称这种纽带就是“自由主义的传承”。


相关

  • 排尿疼痛排尿疼痛、尿痛(英语:dysuria)是指在排尿过程中出现的疼痛现象,是与膀胱有关的症状(有时也作“下泌尿道症状”)。患者通常会形容排尿疼痛为“刺痛、灼烧、瘙痒”的感觉。该症状通
  • 变异型克-雅二氏病变异型克-雅二氏病(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vCJD)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中的一种。 临床表现包括精神疾患、行为改变和感觉迟钝。 疾病的潜伏期仍不清楚,一般认为潜伏
  • 澳门本文列出澳门的主要节日,包括放假和不放假的纪念日、节日,以及常见的民俗节日。澳门的节日既有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土地诞、端午节等节庆,也有复活节、花地玛圣像巡游、圣诞节
  • 团队运动团队运动是参与的运动员都互相合作以达成共同目标的运动。 团队运动,通常是活动中的同一团队里的个人,共同努力完成的最终目标来赢的比赛。例如把分数增加到超越敌队。团队成
  • 黄瓜黄瓜(学名:Cucumis sativus)也称胡瓜、青瓜、刺瓜、瓜仔哖,属葫芦科甜瓜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是中国夏季主要蔬菜,且为温室产品之一。黄瓜原产印度,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
  • 北京法政大学国立北京法政大学,常简称为北京法政大学,是一所已不存在的大学。北京法政大学的前身是1912年由京师法律学堂、京师法政学堂,以及京师财政学堂三校合并成立的“北京法政专门学校
  • 纳舒厄纳舒厄 (英语:Nashua)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希尔斯波罗县两个县治之一。2006年人口87,157人,是该州第二大城市。这个数字于2010年下跌至86,494人。1746年设镇,名为邓斯特布尔(Dunstab
  • 罗得岛及普罗维登斯殖民地查理二世特许状罗德岛殖民地及普罗维登斯庄园(英语:Colony of Rhode Island and Providence Plantations)是十三殖民地其中一个殖民地,位于美国东岸,与大西洋邻接。由1636年起至1707年期间属于
  • 第一次海湾战争联军介入海上行动空战(英语:Gulf War air campaign)解放科威特(英语:Liberation of Kuwait campaign)停火后海湾战争(英语:Gulf War;阿拉伯语:حرب الخليج الثانية‎)是
  • 博克斯卡号轰炸机博克斯卡号轰炸机(英语:Bockscar)有时称为“博克的车”(Bock's Car),是美国陆军航空队一架B-29轰炸机的名字,这架轰炸机就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于1945年8月9日在日本的长崎市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