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害

✍ dations ◷ 2025-10-22 01:27:38 #不害
不伤害(梵语:अहिंसा,ahiṃsā,巴利语:avihiṃsā),又译不杀、不杀生、不害,原意是指对一切有情不加以伤害,为非暴力之意。源自古印度宗教,由印度教、耆那教及佛教承袭下来。佛教的五戒中,以不害为首。“不害”的原词 ahiṃsā 源于梵文的字根 hiṃs,意思就是击打;而 hiṃsā 则指受伤或伤害,再加上相反前缀 a- 就成为了 ahiṃsā,用以表示“不害”或“非暴力”。不害代表了不杀害和不伤害。不害理念同时尊重生命,尊重思想、言语和行为的正直,为人类自然和万物服务。有关“不害”的概念通行于印度次大陆的诸宗教,包括:其对象亦不只限于人类,并包对所有非人类的动物及其他众生仁慈与非暴力:它尊重生命为一整全体,并相信所有生物均相通。 不害理念被圣雄甘地教导给他的追随者。 不害的理念同时包括了避免在语言上或行为上的暴力,除非是基于自卫的需要,以彰显灵性的强壮,和避免所有各种暴力所带来的相随业力。起源自吠陀时代,在《夜柔吠陀》等婆罗门教经典开始使用这个字。婆罗门教《广林奥义书》所指不害意为断灭轮回的五种解脱方法之一。根据上座部佛教苏达.法拉.布达哥斯阿阇黎(Somdet Phra Buddhaghosacariya)的《奉持八关斋戒》(The Eight-Precept Observance):违犯不杀生戒有五个要素: 1. 存在活的生命。2. 行者知道此为活的生命。3. 意欲杀害。4. 行杀害。5. 导致生命死亡。 五条要素全都要成立才会违犯不杀生戒,只要有一条要素不成立就不会违犯不杀生戒。根据上座部佛教马哈希尊者《减损经讲记》:现在我们会从佛教徒的道德观来思考杀害行为的构成因 素。其必要的因素为:一、该目标必须是众生;二、必须觉 察它是众生;三、行为者必须有杀害意图;四、必须有杀害 的力气或导致死亡,例如,攻击、切割等等;五、这个力气 必须造成生命的毁坏。如果欠缺这些因素中的任一个,就不 能严格的被视为是杀害的行为。上座部佛教马哈希尊者《减损经讲记》开示说明比丘不应该吃三净肉,比丘吃非三净肉会违犯比丘戒不过不会违犯不杀生戒,吃非三净肉不会造杀生的业。汉传佛教《摩诃僧祇律》第4卷记载具足五个条件会违犯不杀人戒:一者人;二者人想;三者兴方便;四者杀心;五者断命。汉传佛教《摩诃僧祇律》第19卷记载具足五个条件会违犯不杀畜生戒:畜生、畜生想、杀心、起身业、命根断。说一切有部将不害视为是一种善的心所,列入大善地法中。《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不害?谓害对治,以悲为性。谓由悲故,不害群生,是无瞋分,不损恼为业。”

相关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家和大学图书馆(NUBBiH,Nacionalna i univerzitetska biblioteka Bosne i Hercegovine)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国家图书馆,位于萨拉热窝。图书馆修建于
  • 抗血清抗血清(Antiserum)是含有多株抗体的血清,注到生物体后,可以产生被动免疫(英语:passive immunity)。例如目前已知唯一有效的埃博拉出血热治疗法,就是从幸存者中取得抗血清(恢复期血清),
  • 吡咯赖氨酸吡咯赖氨酸(Pyrrolysine;简称:Pyl 或 O)是一种自然存在而少见的编码氨基酸,其编码为UAG(琥珀),该密码子通常为终止密码子。这是人们到目前为止发现的第22种,也是最后一种编码氨基酸(第
  • 豚草豚草(学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也叫猪草、“艾叶破布草”、瘤果菊,为菊科猪草属下的一个种。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适应力极强,生长旺盛的杂草,株高可达一米。每年7-8月份开花,同
  • δ-3-蒈烯3-蒈烯(Carene, 或delta-3-carene)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单萜烯,是松节油的组分之一。视来源不同,松节油中含量可达42%。3-蒈烯有强烈香气,不溶于水,与油脂混溶。3-蒈烯的天然来源包括
  • 德意志皇帝德意志皇帝(德语:Deutscher Kaiser)是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元首及最高领导人的官方头衔,始于普法战争时期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公告,终于威廉二世在1918年被官方废黜。经历了普丹战争
  • 贝里斯市伯利兹城(英语:Belize City)是中美洲国家伯利兹的最大城市,也是该国的旧都和伯利兹区的首府。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伯利兹城共有人口49,040;但非官方估计该市有70,000人甚至更多
  • 监察院厅舍监察院厅舍,原称台北州厅舍或台北州厅,是一栋位于中华民国台北市中正区的衙署建筑。监察院厅舍是一座以“曲尺”型平面设计的建筑,为台湾总督府技师森山松之助的作品,属后期文艺
  • 人群男男性行为者(英文: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缩写MSM,又称男男性接触者、男男性行为人群)是指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男性,而不管他们自我认定为何种性向。这个术语主要用于美国,用以
  • 刑罚客体 · 行为(作为 · 不作为) 危害结果 · 因果关系 · 犯罪主体 主观要件(故意 · 过失) 未遂 · 既遂 · 中止 · 预备阻却违法事由 正当防卫 · 紧急避难心神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