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象传》第二集之孔广林像
孔广林(1746年1月22日-1814年6月11日),小名孔同,原名孔广枋,字丛伯,号幼髯,晚号赘翁。山东省兖州府曲阜县人。清代经学家、戏曲家。:51
孔广林生于乾隆十一年正月初一日(1746年1月22日)辰时:1a,按辈分原名广枋,三岁时伯母王氏认为“枋”字“方”、“柄”二音皆不佳,故改其名为广林:206。孔广林自幼随父亲孔继汾官京师,后因奉母回曲阜故里,习经史诗文及八股文。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补博士弟子员。三十年(1765年),补廪膳生。然屡考乡试不中。三十四年(1769年),始继承家学,潜心研治《三礼》,并学篆书及集石鼓文。三十五年(1770年),再应乡试不中,后应族人命署太常寺博士。三十六年(1771年)春,乾隆帝南巡,孔氏随族人恭迎,充任复圣位捧帛官。同年秋,乡试又不中,此后放弃仕进之念,专事《礼记》之学。三十九年(1774年),孔继汾为孔广林捐资得补廪贡生,但孔广林依然专注学术,并致力于搜求东汉经学家郑玄遗著以发扬郑学。四十二年(1777年),辑有郑氏《六艺论》、《周易注》、《尚书注》、《毛诗谱》等书凡18种共72卷。:51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一月,孔继汾所编撰《孔氏家仪》遭族人告发,指内容涉嫌叛清,违背《大清律例》。五十年(1785年),孔继汾获罪发配伊犁,孔广林、孔广森兄弟为父亲奔波南北,向亲友乞援以筹募赎金。五十一年(1786年),孔继汾终获赦免,然八月病卒杭州;同年十一月,孔广森亦离世。族人其后更因孔继汾案公议孔广林及其子嗣不得葬入孔林。然而孔广林仍继续潜心于学术,尤其是研讨郑学。嘉庆元年(1796年)春,与妻王氏南游杭州。当时经学家阮元主浙江学政,亦曾于公余拜访孔氏。孔氏也曾与丁杰、陈鳣、臧庸等学者互相交流郑玄经说等学术问题。二年(1797年)五月回乡,后专以词曲自娱。五年(1800年),撰成杂剧《女专诸》。七年(1802年),经七易其稿,传奇《斗鸡忏》撰成。十一年(1806年)秋,始自撰年谱。十二年(1807年),自号赘翁,并撰有《赘翁说》一书。十四年(1809年),因深爱明代戏曲家臧懋循所编《元曲选》一百卷,但嫌其所选百种曲作粗疏,遂再从《元曲选》中摘录四十剧。十五年(1810年),貤封奉直大夫。十六年(1811年)至十七年(1812年)间,收集历年所撰戏曲作品及相关著述并自加注解,合纂成《温经楼游戏翰墨》20卷。十七年并重录以往所撰经学著作,汇为《孔丛伯说经五稿》37卷。十八年(1813年),重新审校郑玄遗著,合为《通德郑氏遗书所见录》72卷。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1814年6月11日)亥时卒。:1a:25:51
孔广林为孔子七十代孙。祖父孔传铎为第二十三代衍圣公。堂叔孔继涵、父亲孔继汾、弟孔广森皆为经学家。:1a:24-25
妻王氏。长子孔昭薪,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戊寅恩科举人。次子孔昭蔼,曾署太常寺博士。三子孔昭蔩,曾任曲阜洙泗书院学录。:1a-2b
阮元曾于《小沧浪笔谈》称许孔广林云:“海内治经之人,留心郑学者,如常博,斯可谓专且勤矣。”:32a
学者孙楷第曾为孔广林《温经楼游戏翰墨》解题,并评价其戏曲作品:“自来曲家撰曲,未有计较毫厘,用力如是之深者。惟词曲之妙出于性灵,广林但墨守绳尺,而施之于文,往往不能畅其意。是以集中诸词,除散套随意吟咏,词意稍显外,余大抵蹇拙,以视桂馥《后四声猿》殆尤甚焉。盖经典、文学,判然两途,自非天才卓异,鲜能并美。”:372
孔广林主要经学著述为《孔丛伯说经五稿》,收有著作6种合共37卷,包括《周礼臆测》7卷(连《续录》1卷)、《仪礼臆测》18卷(连《续录》1卷)、《吉凶服名用篇》9卷(连《续录》1卷)、《禘祫觿解篇》1卷、《明堂亿》1卷(附《仪礼士冠礼笺》1卷)。并辑有《通德郑氏遗书所见录》72卷,辑录郑玄遗著共18种。诗文集包括《延恩集》1卷,以及《幼髯韵语录存》1卷(附《外集》1卷)。另有戏曲作品集《温经楼游戏翰墨》20卷(连《续》1卷),收有杂剧《女专诸》、《璿玑锦》、《松年长生引》;传奇《斗鸡忏》等作品。自撰年谱《温经楼年谱》。:3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