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号驱逐舰(はつゆき)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第37号驱逐舰,“吹雪型驱逐舰”的三号舰。于舞鹤工作部(日语:舞鶴海軍工廠)动工,在1929年至1943年间服役。其命名继承自神风型驱逐舰(日语:神風型駆逐艦_(初代))的同名舰,是第二艘被命名为“初雪”的战舰。其名字战后由海上自卫队的初雪级护卫舰的一号舰继承,目前该舰已经于2010年退役。
吹雪型驱逐舰是日本海军在签署《华盛顿海军条约 》后,透过强化不受条约限制的轻巡洋舰以下补助舰艇,以弥补和英美海军之间的差距而设计及建造的新型军舰。藤本喜久雄造船大佐参照“夕张”号轻巡洋舰,大幅轻量化后完成设计。当中封闭式舰桥、炮塔式主炮等都成为后来日本海军驱逐舰的基本设计。
“吹雪型”由于建造期间长,不同阶段的设计都有所变更,其中“初雪”号驱逐舰属“吹雪型”的“特I型”,是先行设计及建造的十艘之一。
“特I型”吹雪型驱逐舰备有高干舷、长首楼船型及飞剪式舰首,并采用封闭式舰桥。相较过去的驱逐舰,“吹雪型”拥有较大的居住区,大幅改善船员的起居生活。此外,“吹雪型”为日本海军首次在舰上安装50倍口径三年式双联装炮的驱逐舰。但由于大幅轻量化,“吹雪型”舰体强度不足,重心较高影响了其稳定性,在经历第四舰队事件后才作出改造。
于1927年4月12日在舞鹤工作部(日语:舞鶴海軍工廠)动工,被命名为“第37号驱逐舰”,后来于1928年8月1日,改名为“初雪”号,级别属于一等驱逐舰。
于1929年3月30日正式完工,加入第2舰队第2水雷战队(日语:第二水雷戦隊)第11驱逐队正式服役。
于1930年12月1日至1931年12月1日转为予备役,返回母港进行整修及改造。
于1935年9月26日,加入为进行演习而编成的第四舰队,在司令长官松下元指挥下,于超恶劣海象下进行演习,试图检验船舰的耐波性,结果因风浪过大,以及舰体强度不足、设计时船舰重心过高等因素,令“初雪”号舰首断裂。
于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曾参与攻占上海市、杭州湾战争,其后又参与日军入侵法属印度支那 (日语:仏印進駐/ふついんしんちゅう?)战役、太平洋战争、南方侵略作战、中途岛海战及所罗门群岛作战等多场战役。
于1941年12月4日至1942年1月30日,加入第1舰队第11驱逐队,与“铃谷”号重巡洋舰、“熊野”号重巡洋舰、“最上”号重巡洋舰及“三隈”号重巡洋舰在三亚、金兰湾及法属印度支那一带海域巡弋,以支援马来亚战役。
于1942年3月12日至23日参与苏门答腊及安达曼群岛侵略战,并在布莱尔港一带巡弋,至1942年4月中回到吴海军工厂维修。
于1942年6月作为主力部队之一参加了中途岛海战。之后在8月至9月期间,多次协助运送部队到所罗门群岛,并在9月其中一次任务中协助击沉了美军两艘驱逐舰。
于1942年10月11 日至12日,在萨沃岛海战中救起了“古鹰”号重巡洋舰的518名船员后,又在14至15日为严重受损的“青叶”号重巡洋舰护航,并在26日的圣克鲁斯群岛战役中担当戒备舰。
于1942年11月初,协助日军撤离瓜达康纳尔岛,并参与了12至15日的瓜达康纳尔海战。在该场海战中,“初雪”号原被指派作护航舰,但在战斗中改派往前线作战,协助击沉了4艘美军驱逐舰。
于1942年12月运送物资往拉包尔后,被派往为“飞鹰”号航空母舰护航,返回吴海军工厂。
于1943年1月,由釜山途经帕劳前往韦瓦克,并在所罗门群岛一带海域巡逻,并在2月再加入第8舰队。于1943年3月,奉命救助在俾斯麦海海战中的幸存者后返回吴市。5月时为“大鹰”号航空母舰护航前往新加坡,之后返回佐世保镇守府。于6月回到拉包尔,再次展开运送物资之旅。
于1943年7月5日,在库拉湾海战遭遇美军舰队,在战斗中“初雪”号的舵受损,6名船员战死。至7月17日,在前往布因途中,遭美军战机轰炸,其中一枚炸弹击中火药库引起爆炸沉没,超过120名船员阵亡及36人受伤。于同年10月15日除籍。
※空白为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