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尚戈骨

✍ dations ◷ 2025-08-21 02:54:06 #伊尚戈骨

伊尚戈骨是一个骨器,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早期。它是一条暗褐色的狒狒的腓骨,其一端嵌有一块锋利的石英,也许为了用于雕刻。一开始它被认为是一根记数棍,因为上面的三列刻痕被解释为计数符号,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些刻痕只是为了方便抓握,或者其他的非数学的理由。

伊尚戈骨于1960年由比利时人Jean de Heinzelin de Braucourt发现,当时他正在探索比属刚果区域。发掘之处位于塞姆利基河附近的伊尚戈地区。爱德华湖汇入塞姆利河,形成了尼罗河流域的部分源头(今乌干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边境上)。骨头发现的地方是非洲这个区域一个小型的渔猎采集社区的遗迹。这个定居点焚毁于一次火山爆发。

这个人造物最初被估计起源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6500多年。然而,在重新评估了发掘地点的年代后,现在它其历史超过20000年(公元前18000年到公元前20000年之间)。

伊尚戈骨永久性展览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处。

骨头上的刻痕分成不对称的三列,这导致了“各种诱人的假设”,例如被用来作为一个计算工具、用于简单的数学流程或者用来构造一个数字系统。

第三列被解释为“质数表”, 但这更有可能只是一个巧合。数学史家彼得‧S‧鲁德曼认为,直到约公元前500年人类才理解了质数,而质数的概念直接依赖于整除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出现应该不早于公元前10,000年。

亚历山大‧马沙克则推测,伊尚戈骨代表一个六个月为周期的太阴历(基于月相的历法)。克劳迪娅‧扎斯拉夫斯凯就此认为,这个工具创造者可能是一个女人,用来跟踪月相周期相关的月经周期。也有人反对这一观点,他们认为马沙克过度解释了数据,证据并不足以支持这是太阴历。

1959年对伊尚戈地区的早期挖掘中,还发现了另外一块骨头。颜色更淡,被刮削、打薄并打磨过,一端已经破损,暴露出空腔。这个古物可能和著名的那块骨头一样,一端嵌有石英,作为一个工具的把手使用。14厘米的长骨的六个侧面,刻有90个刻痕,根据长度被归类为“主要的”或“轻微的”。Jean de Heinzelin的解释认为主要刻痕为单位或倍数,而轻微的是分数或者余数。他认为这块骨头是用来记录10进制和12进制换算规则的。

相关

  • 186线市道186号 维新-大树,是目前唯一全线均位于高雄市境内的东西向市道。西起高雄市永安区维新里,东至高雄市大树区,全长共计33.998公里。有一条支线。市道186甲线 大社-大坑,全线均位
  • 结社自由结社被现代社会认为是人与生俱有的一种权利。结社通常分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结社(如公司,企业)和以非营利为目的的政治、宗教、学术、慈善等结社(如政党,教会,协会,慈善组织)。现代
  • 殡仪馆殡仪馆(funeral home、funeral parlor、mortuary)是专门举行丧礼的场地。部分殡仪馆还会提供相关的入殓服务,例如订购棺材、陪葬品、安排下葬或火化,整理遗体、为去世者化妆等等
  •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指诠释文学与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或哲学)。各种文学理论派别会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理解文学文本,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式来看待文学。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
  • 文楚安文楚安(1941年2月2日-2005年9月23日),四川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毕业,教授、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翻译文学学会副会长、中美比较文化研
  • 扬·切尔斯基扬·斯坦尼斯拉夫·弗朗西斯泽克·切尔斯基(Jan Stanisław Franciszek Czerski,1845年1月3日-1892年6月25日),俄国名字为伊万·德米特里维奇·切尔斯基(Иван Дементь
  • 奥兹山坐标:43°13′43.21″N 2°35′24.13″W / 43.2286694°N 2.5900361°W / 43.2286694; -2.5900361奥兹山(西班牙语:Oiz),是西班牙的山峰,位于该国北部巴斯克地区,属于巴斯克山脉的
  • 测度收敛测度收敛是测度论中的一个概念: 假设可测空间上有一个有趣却很难直接构造的测度μ,我们希望能找到一列相对容易构造或分析的测度 μ,随着n的增大,μ的性质与μ越来越相似。 '越来越相似' 和一般的 序列的极限的想法一致: 对于任何可接受的误差 ε > 0 ,只要 充分大, 对于任何 ≥ , μ 和 μ 之间的'差别'小于 ε。 收敛的定义也就取决于'差别'的定义。 这些定义可能互相不等价,强弱有别。下面介绍3种最常见的测度收敛的定义。在 数学 和 统计学种, 弱收敛 (即为泛函分析中的 弱*收敛)是
  • 田中哲也田中哲也(1971年7月27日-),前日本足球运动员。
  • 李兴邦李兴邦,初名兴祖,字嘉言,宋右仆射谥忠定李纲裔孙。湖南宁乡人。洪武二十年由太学生考授北平道监察御史,升右佥都御史,有风裁,权贵侧目。永乐九年(1411年)卒于任,朝旨哀悼,赐祭入祀乡贤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