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王国是泛称并非正式国名,泛指的由东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和有血统关联的康拉丁王朝在919年绝灭后所继承的国家。起于919年起亨利一世领导德意志人的国家,当时的正式国名仍为东法兰克王国,后继的统治者才改名为神圣罗马帝国。
要完整呈现德意志王国的字义要等到第一位神圣罗马皇帝鄂图一世于962年的罗马接受加冕,废弃东法兰克国王头衔,形成罗马-德意志国王(Roman-German King)双轨制才成型。
古代最常提到德意志这个名词或近似词还是指土地而非国名,1349年,还未加冕神圣罗马皇帝的“罗马之王”卡尔四世就曾经谈到“在我们整个日耳曼尼亚或特图尼亚的罗马王国”("in our kingdom of the Romans throughout Germania or Theutonia")。
曾经在12世纪时神圣罗马帝国鲁道夫一世跟教宗尼阁三世一起讨论意大利学者巴塞洛缪主张建立一个独立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世袭德国王国,然而这个想法在德国引起了恐慌。德国人民对普世罗马帝国头衔的尊严已建立了牢固的情感依恋,以至于无法将德国的王权与其分离。由于对罗马象征主义的强烈依恋,神圣罗马皇帝也极不情愿使用“德国”头衔,并且似乎积极地避免谈到。
而像德意志王国的类似国名为条顿王国(Regnum Teutonicum)。源由1056年教宗额我略七世欲将“条顿人的国王”(Teutonicorum Rex)取代“罗马人的国王”(Rex Romanorum)来否定未加冕的神圣罗马皇帝亨利五世,以此确立教廷对帝国的优越性时才出现。16世纪后条顿(Teutonicum)这个名词才被德意志(Diutscher)给取代。
承自东法兰克王国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在962年到1157年的实际国名称为“罗马帝国”,1157年到1512年改称“神圣罗马帝国”,最后1512年到1806年改称“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拉丁语: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
王国的国王是通过选侯们的选举产生,最初的候选者是部族大公。东法兰克王国是根据843年《凡尔登条约》形成,由卡洛林王朝统治直至911年。到了962年之后,奥托一世加冕成为皇帝,东法兰克王国也转称为德意志王国,并在本王国的基础上形成神圣罗马帝国。之后帝国包括了意大利(951年)、波西米亚(1004年)和勃艮第(1032年)。
罗马人之王(拉丁语:Rex Romanorum 德语:König der Römer)是自亨利二世统治开始,德意志国王选帝侯在御选(英语:Imperial election)后所采用的头衔,该头衔基本上等同于需要教宗加冕的神圣罗马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