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贝柳斯
✍ dations ◷ 2025-10-20 01:21:30 #西贝柳斯
让·西贝柳斯(瑞典语:Jean Sibelius,1865年12月8日-1957年9月20日),出生名约翰·尤利乌斯·克里斯蒂安·西贝柳斯(瑞典语:Johan Julius Christian Sibelius),芬兰作曲家,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重要代表。西贝柳斯出生在芬兰海门林纳,父亲为一名医生,但在他3岁(1868年)时便因长年照顾饥荒灾民而惹上伤寒而过世,后随母亲回娘家生活。因历史因素、地域原因及文化差异,西贝柳斯自小便在瑞典语的环境下长大,反而是后来因想考进一所能直升中学的芬兰语学校,才开始学习芬兰语。童年时期外婆为西贝柳斯提供了不少学习音乐的机会,转入芬兰语学校后,西贝柳斯开始学习小提琴,亦参与了学校的乐队训练,也开始写了一些小品乐曲,中学毕业后,他考进赫尔辛基大学学习法律,同时也获特别安排,于赫尔辛基音乐学校(今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师随马廷·韦盖柳斯(英语:Martin Wegelius)学习作曲;米特罗凡·瓦西列夫(Mitrofan Wasiljeff)学习小提琴。西贝柳斯对音乐的兴趣与日俱增,最后决定留在赫尔辛基音乐学校学习。24岁(1889年)时赴柏林和维也纳深造。三年后回芬兰作了第一首音乐诗《萨迦(英语:En saga)》(“传奇”),立即轰动。34岁(1899年),他创作了著名的《芬兰颂》。西贝柳斯不喜欢城市的喧嚣,而选择居住在乡村,靠政府的年金过着舒适的创作生活。46岁(1911年),他接受了喉部大手术。61岁(1926年)后,基本停止了创作活动,其原因成为音乐史上的未解之谜之一。西贝柳斯的创作重心是管弦乐作品。他善于使用管乐器营造出阴郁,幽森的气息,令人联想到芬兰的自然风景,同时也善于表达雄壮,恢弘的音乐效果。虽然许多人将他归类在民族乐派下,在音乐语言上,基本上呈浪漫主义风格,但后期部分作品的和声有所突破。西贝柳斯是一位较为保守的作曲家,其优秀作品虽然数量较多,水准也很高,但大部分其他作品,特别是非管弦乐作品则多数属于沙龙音乐性质,意义不大。西贝柳斯的音乐对英国和美国作曲家影响尤大,在英美两国他曾被视为最重要的当代作曲家。许多英国作曲家,如巴克斯、班托克、艾尔兰等都曾模仿西贝柳斯的创作风格。另外,勋伯格也认为他是当代最重要的交响曲作者。但是,随着浪漫主义的退潮,对西贝柳斯的评价也逐渐归于理性化。一款著名的作曲软件“Sibelius(英语:Sibelius (software))”以西贝柳斯的姓氏命名。
相关
- MEP巨核细胞–红细胞祖细胞(megakaryocyte–erythroid progenitor cell、或MEP、或人类HMEP)是一种,使人们产生巨核细胞及红血球的细胞。它是从共同骨髓祖(CFU-GEMM)而得。
- 芝加哥芝加哥(英语:Chicago),常被当地华人简称为芝城,位于美国中西部,属伊利诺伊州,为库克县县治,东临密歇根湖,辖区内人口272万。芝加哥及其郊区组成的大芝加哥地区,人口超过900万,是美国仅
- 日本大学日本大学(日语:日本大学/にほんだいがく Nihon Daigaku */?),简称日大(日大/にちだい Nichidai ?),是这是一所代表日本的私立.也日本最大的私立综合大学,创立于1889年。校本部位于
- 奥斯特奥斯特(Oersted)是厘米-克-秒制里的磁场强度(H场)、磁化强度的单位,简称“奥”(Oe)。1930年,国际电工委员会为了纪念丹麦物理学者汉斯·奥斯特,特将此单位命名为奥斯特。奥斯特定义为
- 不对称诱导不对称诱导,是立体化学名词,指在一个富手性的反应剂、化学试剂、催化物或环境的作用下,一个化学反应中的产物尽于某一种对映异构体或非对映异构体多于另一种。不对称诱导是不对
- 吸电子基团诱导效应,即因分子中原子或基团极性(电负性)不同而致使成键电子云在原子链上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其本质是静电感应。电子云偏向电负性较强的基团或原子(如氟)移动。诱导效应的
- 萨米萨米(Sápmi),又称为拉普兰,是指北欧原住民萨米人传统居住的文化区。萨米地区位于芬诺斯坎底亚北部,包括科拉半岛一带以及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北部,分属挪威、瑞典及芬兰北部和俄罗斯
- 1617年重要事件及趋势重要人物
- 腹外斜肌腹外斜肌是使腹部紧束的斜肌,两块腹外斜肌从最低的肋骨延伸到身体前面的中线。在这里,他们连接成薄而坚固的纤维层。这些肌肉辅助腹直肌和更深的一组斜肌-腹内斜肌-将腹部器官维
- 墨西哥银行墨西哥银行(西班牙语:Banco de México,常缩写为BdeM或Banxico)是墨西哥的中央银行,拥有发行和回笼货币、管理外汇事务的权力。其通过一个特设委员会对全墨西哥的银行实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