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话是丹阳市使用的汉语方言,位于吴语和江淮官话的交汇处,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兼有吴语和官话特征,总体上属于吴语太湖片的毗陵小片。境内各地方言分歧较大,有“四门八音”之称。
蔡国璐在《丹阳方言的分区》一文中将丹阳方言分为丹阳、常州、官话三大派和不属于此三派中任何一派的埤城、后巷类方言,其中丹阳派分布于西部;常州派分布于东部与武进、金坛交界的部分乡镇,官话派仅零星分布于与丹徒县交界或沿长江的部分乡村,如河阳丰洛的三个村落。此后蔡国璐在编纂《丹阳方言词典》时对各片范围进行了调整。词典将丹阳方言分为四片,其中第一片包括含丹阳城区在内的丹阳派的东部地区,第二片大致与常州派一致,第三片包括官话派的全部和丹阳派与丹徒接壤的西部地区,第四片大致与埤城后巷类方言一致,四片分别以云阳、吕城、河阳、埤城为代表。《丹阳县志》同样将丹阳方言分为四片,范围和《丹阳方言词典》大体一致,唯对各片方言特征的描写和词典有一定差异。
各片的差异如下表所示:
此外,丹阳话的调类分合归并也存在较大地区差异,甚至每一片区内部都有分歧。
这一类方言分布于丹阳市大半部分地区,主要有云阳、丹凤、延陵、松卜、云林、陵口、横塘、荆林、全州、行宫、珥陵、司徒、河阳、练湖、大泊、胡桥等乡镇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里庄、窦庄、访仙、建山、导墅等乡镇的小部分地区。
云阳话有说话音和读书音,说话音近吴语,读书音近官话,两者声调系统有较大差异。旧时私塾读古文采用读书音,但在20世纪20年代后的新式小学,教师已经不采用读书音读白话文。到20世纪80年代时只有60岁以上的知识分子可以熟练掌握读书音。
说话音的声调及历史来源如下:
读书音的声调及历史来源如下:
行宫话比云阳话少一个声母z,云阳话的zɿ在行宫读e。
行宫话和云阳话发音不同韵母间大致对应关系如下:
云阳话虽然说话音四声八调各分阴阳,但其阳平、阳上、阴去已合流,实际只有六个声调。而行宫话仍保持有阳平、阳上、阴去的区别,有八个声调。和云阳话全浊上大部分读阳平异于全浊去相反,行宫话的全浊上绝大部分都混同于全浊去读作阳去调,阳上调主要来源于古次清和次浊上。
有很多例外字不能简单地通过声调的历史演变规律推算,主要的例外如下:
这一类方言分布于丹阳东部和武进、金坛靠近或接壤的吕城、皇塘、新桥、界牌、蒋墅、运河,外加里庄、窦庄、建山、导墅等乡镇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折柳、后巷等乡镇的小部分地区,城区人称之为“东门外头话”。该类方言保留古全浊声母,吴语色彩较浓,和常州话较为接近。
这一类方言集中在丹阳西北部、北部和丹徒接壤的全州、行宫、司徒、河阳、练湖、大泊、胡桥等乡镇的部分地区,城区人认为是“西门外头话”,和云阳类方言相比更接近官话。
这一类方言分布在埤城和后巷的一部分地区,地处丹阳、丹徒、武进、扬中四县交界处,各方言的特点都有体现,相当复杂。
除了上述方言外,丹阳还有一些太平天国后使用官话的移民带来的方言岛,其中河南方言岛在埤城白龙寺,湖北方言岛主要在东南部一带,苏北方言岛则散布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