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九三炮战
✍ dations ◷ 2025-05-16 06:07:12 #九三炮战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九三炮战爆发于1954年9月3日,炮战地点为中华民国福建省金门县。该炮战属于1950年代国共内战的一部分,为1949年古宁头战役之后至1954年间,最大的炮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古宁头战役与登步岛战役登陆失败后,积极研究海岛攻击战术,攻取大陆东南沿海岛屿。但解放军于1950年在大担岛战役登陆再度失败后,对海岛放弃直接登陆作战的战术,改用密集炮击。1953年由于朝鲜战争停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撤回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部署金门对岸,形成三面环伺,对金门造成极大威胁。1954年5月,当时刘玉章中将接替胡琏中将,到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官。1954年8月下旬起,解放军在厦门东海岸、莲河、深江、大嶝、小嶝等处部署百余门俄制122毫米与152毫米口径火炮,以国军停泊在金门水头码头的舰艇为目标。1954年9月3日下午五时许,解放军集结数百门重炮,突然向金门发射炮弹,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12小时内发射了6,000枚炮弹。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记载:由于前任司令官胡琏任内,政务重于军事,轻忽军事工程,战备设施脆弱,造成重大伤亡,击沉击伤国军舰船7艘,摧毁金门炮阵地9处。1954年9月5日上午,金门防卫司令部炮兵部队奉令实施全面报复性攻击,集群炮火力实施弹幕射击。当时守军缺乏长射程火炮,所以采取机动集中方式,形成局部优势反击。同时,中华民国空军也前往厦门进行轰炸,解放军在厦门方面则迅速组织起强大的防空力量,共击落中华民国国军战机12架,击伤42架。尔后间歇性炮战不断,解放军炮击落弹共约7万余枚,以1954年9月22日那天的炮战最为猛烈。到9月15日,金门国军改装155毫米榴弹炮,又获得三个炮兵营增援,共反击解放军炮击五十余次,摧毁解放军野战炮阵地18处,高射炮阵地4处,击毙解放军300余人。以解放军为攻击一方的九三炮战开启国共两方军队的互相中小规模炮击。据统计,仅金门方面,1954年-1957年间的大小炮战中,在地居民就有63人死亡,自愿来华的美军顾问法兰克·林恩中校与孟登道中校在水头码头中弹阵亡,中华民国国防部在水头码头分别设立纪念碑以兹纪念。
相关
- 核分裂反应堆核子反应炉(英语:nuclear reactor)是一种启动、控制并维持核裂变或核聚变链式反应的装置。相对于核武爆炸瞬间所发生的失控链式反应,在反应堆之中,核变的速率可以得到精确的控制,
- 代谢疾病代谢疾病(代谢病)是一种影响人类(或动物)细胞生产能量的障碍,又称为新陈代谢失调症。大部分代谢疾病都是遗传性疾病,而有部分是从饮食、毒素、感染等而有。遗传性的代谢疾病一般
- 花生四烯酸乙醇胺花生四烯乙醇胺,亦称N-花生四烯乙醇胺或AEA ,是一种内源性的大麻醇类神经传导物质。此命名取自梵文(和印度半岛宗教用语﹞的阿难陀(ananda),意为”喜悦、极乐、欣喜”,以及酰胺。它
- 立方立方晶系,也叫等轴晶系,它有4个三重对称轴以及3个互相垂直的4次对称轴或者3个相互垂直的二重对称轴。其中的3个互相垂直的4次对称轴或者3个相互垂直的二重对称轴是晶体结晶轴
- FidoNetFidoNet,中译为“惠多网”,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人Tom Jennings于1984年创立其协议(Protocol)支持站际通信功能,解决了 BBS 各站之间无法往来的问题,促使 BBS 网络化,在 Intern
- 旃陀罗旃陀罗(梵语:चांडाल,caṇḍāla或cāṇḍālá,拉丁文一般转写形式 Chandala),又译为旃荼罗,印度族群之一,在印度教种姓制度中,被认为是最低种姓,被认为是不可接触的贱民(dalita)
- 丝氨酸蛋白酶类/丝氨酸内肽酶类丝氨酸蛋白酶是一个蛋白酶家族,它们的作用是断裂大分子蛋白质中的肽键,使之成为小分子蛋白质。其激活是通过活性中心一组氨基酸残基变化实现的,它们之中一定有一个是丝氨酸(其名
- 挤压伤挤压综合征(crush syndrome),是指大范围的肌肉受到挤压伤害,因为组织的坏死,会由坏死的组织中释出肌红素(myoglobin)、蛋白、钾等有毒物质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造成血液动力不稳定性休
- 岩藻糖醇岩藻糖醇又称L-岩藻糖醇,源自岩藻多糖,是北大西洋中一种称为墨角藻(Fucus vesiculosus)的海藻中发现的糖醇,亦可由岩藻糖还原得到。
- 斯卡格拉克海峡坐标:57°50′50″N 9°04′23″E / 57.84722°N 9.07306°E / 57.84722; 9.07306斯卡格拉克海峡(瑞典语:Skagerrak)是位于北欧的一个海峡,连接了北海和卡特加特海峡,其北面是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