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洼学说

✍ dations ◷ 2025-04-26 11:48:29 #构造地质学

地洼学说(diwa theory)是一种大陆地壳构造学说,由中国地质学家陈国达创立。

陈国达于1950年代指出,中国东部的“中国地台”在中生代中期以前的地壳演化情况可以通过“地槽-地台学说”进行解释,然而在三叠纪末期或侏罗纪之后,“中国地台”已大部分衰亡,并转化成为新型活动区。因此,他于1956年在传统的两类大陆地壳构造单元“地槽区”(活动区)与“地台区”(稳定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类构造单元,并称之为“活化区”或“活化地台”。1959年因其主要特征为区内出现地洼盆地,于是更名为“地洼区”。

他还认为,地壳演化过程是在“活动区”与“稳定区”之间相互转化、螺旋式发展的,地洼阶段之后可能还会有其他基本构造单元,故称之为“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律”。此外他还提出了地洼(递进)成矿理论,认为地洼阶段是重要的成矿阶段,并因为强烈的地质活动而常形成“多因复成矿床”。1977年,他又在原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用以解释地壳演化递进律的动力来源。

相关

  • 顺磁性顺磁性(Paramagnetism)指的是一种材料的磁性状态。有些材料可以受到外部磁场的影响,产生跟外部磁场同样方向的磁化矢量的特性。这样的物质具有正的磁化率。与顺磁性相反的现象
  • 国际通用资源回收编码国际通用资源回收编码(International Universal Recycling Codes)利用标志与编码标示著物品的制造材料,这样的编码可以使资源回收的分类更加容易。国际通用资源回收编码包含了
  • 恒星风计划2001年–2007年–与英国政府通信总部合作项目非持续进行项目恒星风(英文:Stellar Wind)是美国国家安全局执行的某些信息收集活动的代号;这些活动的存在是由Thomas Tamm向《纽约
  • 胶济客运专线.mw-parser-output .RMbox{box-shadow:0 2px 2px 0 rgba(0,0,0,.14),0 1px 5px 0 rgba(0,0,0,.12),0 3px 1px -2px rgba(0,0,0,.2)}.mw-parser-output .RMinline{float:none
  • 卡什卡达里亚河卡什卡达里亚河,是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一条河流,长378公里,覆盖面积6,800平方公里,最后消失在卡尔希草原中。卡什卡达里亚州的首府卡尔希也在此河岸,此河也从Eskianhor运河得
  • 沃尔特·胡德·菲奇沃尔特·胡德·菲奇(Walter Hood Fitch,1817年2月28日-1892年)为苏格兰植物插画家。他共创作了约10000幅插画,其中为《柯蒂斯植物学杂志》创作了约2700幅插图。
  • 汉水谷地汉水谷地即汉江谷地,位于陕西省秦岭以南。汉水谷地的成因是汉江冲击作用。谷底气候温和湿润秦岭屏障挡住了西伯利亚的寒流和黄土高原的风沙,农作物种植的历史悠久,是西北地区水
  • 作田庄一作田庄一(1878年12月1日-1973年2月9日),日本经济学家、首任建国大学副校长。出生于山口县藤本家一个5人家庭,后来因为学业问题被送到作田家成为养子,并且改姓作田。先后就读山口高
  • 育英公院育英公院(朝鲜语:육영공원是19世纪末朝鲜的一所官办教育机构,系朝鲜半岛历史上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育英公院创设于1886年9月,是朝鲜政府效仿美国在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建立的学
  • 加姆拉自然保护区加姆拉自然保护区(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