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窗花,或称铁花窗,是指铁工艺打造艺术图象的窗户栏杆,20世纪的台湾民房建筑曾盛行此种装饰。
铁窗花设计十分客制化,通常依照客人提供想法图案,或者可交由工坊构图打版。材料使用碳钢的原因,是其软质地和可塑性更让铁工师傅得以弯折、锻造。大部分的铁窗花是以S型为基础延伸,再以不同的拼接方式创造出不同图象。图象基本以水平垂直交织而成, 进阶型兼具美观装饰,依纹饰分花卷纹、几何纹、山水纹等。在台湾以山水纹最为常见,构图相对简单,如以S形线条盘于半山腰上形成山岚云雾,置于山坡下方则为河流,所需铁材较少,两条凹折线即构成一幅山河云水,不仅省工时,也降低材料费用。
制成图象的工序分为裁切、划分间隔、钻孔、扭折、打铆钉与组装这六阶段。早期碍于焊接工具缺乏,师傅会尽量以扭折加上铆钉,取代用机器焊接。最困难的扭折作花,往往得两、三人默契合作方能完成。且扭折需要精密计算铁条长度,因此这阶段是铁工较易被困住的地方。有的工法会将把铁条尾端磨细,让铁呈现发丝或眉毛样子。组装完成后,在依据客人需求漆上不同的油漆,也有的以泡盐水造锈蚀效果以仿旧。
1920年代,铁窗随着西洋现代建筑流传到台湾,由于早期房屋的防盗需求,铁窗开始在台湾盛行。在台湾逐渐发展出工法繁复细致、创造出多种融合中西、拥有独特台式美学的铁窗装饰,遂称为“铁窗花”。如1930年代,狮头山劝化堂铸铁花窗“刘海戏金蟾”,其艺术性就为学界所称道。
1950到19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这种兼具防盗功能与美感的铁窗花,对当时的铁工匠来说,如一张名片,能透过特殊的图案招揽生意,再加上当年制作成本不高,秤重计价,渐渐成为当时台湾住宅的常见要素。像是云林县土库镇老街在1960年代建筑立面以铁窗花为装饰,多数为铁工师傅林铃通的工坊所作,而他全盛时期旗下有十多位员工。
1980年代后,因建筑需求大增,师傅为满足大量订单,多半改为简单的样式。同时不锈钢窗、铝窗兴起。因不锈钢硬度较高,铁工匠通常不会手工凹折,转而用机器裁切成固定的尺寸再加以组合,自此台湾开始出现大量监狱风格的不锈钢窗。手工的铁花窗花在台湾逐渐失去市场。
2013年起,辛永胜、杨朝景组成的老屋颜工作室自台南开始走访全台湾各地的老屋,透过影像和文字,让铁窗花重新在台湾被关注。介绍铁窗花的《老屋颜与铁窗花》书籍,也获得蔡英文任总统时推荐。也有商人会趁拆除旧房子时,收购铁窗花,再以高价售出。
铁工师傅曾文昌则开设了部落格,介绍他所做的铁窗花。云林县口湖乡的社区营造计划,找来曾文昌团队与芃芓艺术工作室,为梧北社区制作诉说十个在地故事的十三面铁花窗,因此一炮而红。
铁窗花也以不同形式作为文创,如图样制成明信片、杯垫、胸章、布包、桌旗、笔记本布套等小物。202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时,由服装设计师周裕颖所设计的中华台北队开、闭幕服装,就用铁窗花为发想,有以代表中华奥会的梅花造型的铁窗花图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