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

✍ dations ◷ 2025-04-04 10:31:51 #汉语音韵学

反切(又称反语、音反)是中国自古以来汉字(广义的)注音方法,一般取两个常用字:前者称反切上字,取其双声之声母;后者称反切下字,取其叠韵之韵母和声调。反切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之一。

至于反切法之发明有说启发自西域梵文字,因此狭义上讲,规律整齐的反切注音系统是拼音字母系统。

在反切法诞生之前,直音法(即是“读若某”、“如某”等)是常用的字书注音方法。这种方法在东汉之前占据字书之主流,例如《说文・玉部》:“珣,读若宣”;《说文・宀部》:“宋,居也,从宀木,读若送。”等。一般是用一个字注另一个同音字。

也因此,直音法的局限十分明显:依时空之不同,每个字的发音都存在差异,且一些情况下,使用某字的假借字(如广韵里“行”字和“绗”、“胻”字等)或生僻字来注音,有时反而会造成不解。这种情况在其他注音方法出现之后得到了改善,而韵书也常常把多种方法一起使用以追求准确。

关于反切法之源起,学界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出现于佛教传入中原后的东汉,魏晋开始盛行。至于谁是第一个使用反切的人,自古以来便无定论,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三类:

此三类说法在年代上并无太大出入,然而第三种“反切西域说”却收到了很大的反对。例如以胡以鲁为首的人指出,汉代以前所见的“合音”现象,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者焉”为“旃”等,就可以做为反对的证据。

钱大昕说《诗经》已有反切,并且驳斥反切受佛经的影响,“岂古圣贤之智乃出梵僧下耶”,“吾于是知六经之道,大小悉备,后人詹詹之智,早不出圣贤范围之外也”,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反切普遍使用与佛教传入有关。

但是虽然合音和反切都是二字得出一音,但是却有本质的不同。合音完全出于自然,例如是先有“不可”,快读时自然合音为“叵”,当中并无对字音作出有意识的分析,“不可”也不是为标注“叵”的读音而出现。而反切则是自觉地分析汉字读音的结果。

反切乃中国第一个有系统、科学化的拼音方法,是古典声韵学的一大里程碑。它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且不可否认的。

例如《切韵考》云:“盖有反语,则类聚之即成韵书,此自然之势也”,言反切是韵书之基础也。自汉代出现反切以来,大大便利了文人对古籍的学习和在创作,由于当时学术派别与师承之传统,后来所编排的韵书也各有差异。而以《切韵》为首的韵书打破了这样的局面,开启了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一个新时代。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

中国古代因为没有拼音,所以用两个汉字来注一个字的音。第一个字(反切上字)注声母,第二个字(反切下字)注韵母和声调。例如:�,徒口切。“徒”的声母为定母,中古拟音,“口”的韵母为侯韵,中古拟音为,声调为上声,故�为定母侯韵上声,中古拟音为上声。

但是古字典的反切只适用于当时的古音,不可单凭古代字典的反切记录套用于现代音。因为古音和现代音有较复杂的演变规律,且不同的汉语族语言也有不同的演变。比如上面的�,如果只凭古字典“徒口切”,取“徒”的普通话声母t,和"口"的普通话韵母ou3,推断为普通话读做tou3,就错了。因为“徒”中古音声母是全浊音,该声母的非平声字按规律在普通话中声母要演变为清不送气音d,同时这个中古全浊声母影响了声调演变,使中古上声一律变为普通话去声,即浊上变去律。所以�的现代普通话读音是dou4。

可见按照“上字取声,下字取韵”的原则,古人或能很准确地读出一字字音。然而,由于古今音变的关系,古代所制定的反切,到后世已不能再简单地以“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的原则读出该字正确读音。依《广韵》一书,除了“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之原则,还有一口诀:“上字辨阴阳,下字辨平仄”。

相关

  • 洗手洗手,是为了清除尘土、污垢和微生物而清洁手的行为。洗手可以使用水、其他液体或者肥皂来完成,也可以不使用这些东西。某些地区没有自来水,人们可以打井来使用井水,也可以将雨水
  • 语言习得语言习得(英语: language acquisition,又译“语言悉得”〔因为此概念与学习无关〕)是人类语言发展的进程,也是典型的人类特有的特征之一,因为非人类的生物不使用语言交流。第一
  • span class=chemf style=white-space:nowrap;Nsub4/sub&氮4是一种由四个氮原子组成的氮单质,化学式为“N4”,其分子呈正四面体形。N4与N2、N3是同素异形体。N4最初由罗马大学的Fulvio Cacace及其同事发现,并命名为“tetranitrogen”(
  • 迷恋迷恋或痴情是指沉醉于一段难以言表的情爱之中的状态。通常指对一个人产生一种强烈而浪漫的柏拉图式情感。教育心理学博士弗兰克·科克斯(Frank D. Cox)表示,只有回顾特定的情节
  • 萜类萜烯(英语:terpene,简称萜,旧称䓝,词由松节油“turpentine”而来)是一系列萜类化合物的总称,属脂类,不溶于水,是分子式为异戊二烯(C5H8)的整数倍的烯烃类化合物。萜烯是一个庞大而多样
  • 穿刺穿刺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犯人的身体用一根木棒刺穿。穿刺之刑往往使用一根很长的木棒,插入人体的特定部位,如直肠、阴道、口腔等。如此的方法会导致受刑者在痛苦中死亡,有时候
  • 生存权生命权(Right to life),记于世界人权宣言第三条“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无端剥夺人的生命,或者肆意对人施加恐吓、虐待和折磨,就是用一种非人权的待人方式。任由
  • 剧情片剧情片(drama film)指以故事剧情为主题的电影,是其中一种片种。剧情片一般长度在30分钟或以上,以电影院作为发放对像。相对于其他片种如动作片或爱情片以动作或爱情带动故事的推
  • CeefaxCeefax是英国广播公司(BBC)昔日运营的一项图文电视服务,1974年9月23日开始运营,2012年10月23日停止服务。Ceefax的名称源自英文“see facts”(看见事实),是世界上第一个投入商用的
  • 缩水甘油缩水甘油,分子式C3H6O2。无色几乎无臭液体。与水、低碳醇、乙醚、氯仿、苯、甲苯混溶,部分溶于四氯乙烯、二甲苯、1,1,1-三氯乙烷,几乎不溶于脂肪烃和脂环烃。可通过皮肤吸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