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长梦少

✍ dations ◷ 2025-11-03 02:41:17 #夜长梦少

《夜长梦少》是一句汉语成语,源自于《后汉书·杨震传》,原文为:“心戚之志,夜长梦少。”该成语的意思是指对事业或情感的志向远大,因此感到夜晚很长,时间很短,形容心情急切,希望早日实现理想。

《夜长梦少》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历史著作《后汉书》中的杨震传,全文写道:“自蓟北来,求见皇甫冉,具见冉意,遂戚急志迟,夜长梦少。”意为“在夜长的时间里做的梦很少”,比喻时间过得很慢。后来,这句话逐渐演变为成语,用以形容人们对理想或目标的追求十分渴望,希望能够尽快实现愿望。

“夜长梦少”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常常用于形容对事业、学业或感情的追求和期盼。无论是在日常口语中还是在文学、艺术作品中,都能够见到这个成语的身影。在表达对未来充满期待、渴望早日实现愿望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会用到这个成语。

  1. 夜长: 指夜晚的时间很长,形容时间过得很慢。
  2. 梦少: 指在夜晚做的梦很少,暗示希望实现的愿望或目标并不容易实现。
  1. 形容追求目标的决心: 在追求事业、学业或感情方面,人们常常会用到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的决心和努力。

    例如:“他对学业的渴望像是烈火一般,每当夜幕降临,心中便感到夜长梦少。”

  2. 描述对未来的期待: 在期待未来美好的生活或事业发展时,也会用到这个成语。

    例如:“虽然眼下的处境很困难,但我们对未来的展望却是充满希望的,夜长梦少,我们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1. 形容时间过得很慢: 除了表示追求目标的决心外,“夜长梦少”还可以用来形容时间过得很慢,常用于描述无聊或焦虑的状态。

    例如:“等待的时间总是夜长梦少,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特别漫长。”

  2. 比喻急于求成的心情: 有时候也可以用来比喻急于求成的心情,希望尽快实现某种目标。

    例如:“他们对这次考试的成绩十分在意,每天都焦头烂额,总觉得夜长梦少。”

“夜长梦少”这个成语生动地描述了人们对理想、目标的追求和期盼。无论是在事业发展还是感情生活中,人们都希望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深刻的含义。

相关

  • 安德拉邦安得拉邦(泰卢固语:ఆంధ్ర ప్రదెౕశ్;乌尔都语:آندھرا پردیش‎;印地语:आंध्र प्रदेश;拉丁字母转写为:Andhra Pradesh),印度东南部的一个邦,位于孟加
  • 蔗鼠科蔗鼠是单型科蔗鼠科(Thryonomyidae)下的2种较大型啮齿类动物的统称,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身材肥短,尾较短,耳小,毛粗硬,褐色带有小斑点。体长35-60厘米。其肉可食。一般栖息于
  • 2011年泰国羽毛球黄金大奖赛2011年泰国羽毛球黄金大奖赛为第24届泰国羽毛球公开赛,是2011年世界羽联大奖赛的其中一站。本届赛事于2011年6月7日-6月12日在泰国的首都曼谷的CU Sport Complex举行,并获得暹
  • 1,3,4,5,6,7,8-七羟基辛-2-酮1,3,4,5,6,7,8-七羟基辛-2-酮(IUPAC名:1,3,4,5,6,7,8-heptahydroxyoctan-2-one)是一类辛酮糖。共有64种镜像异构物,例如:D-甘油-D-甘露辛糖、D-甘油-D-阿卓辛糖、D-甘油-D-艾杜
  • 亚穆纳讷格尔बाप तहसील亚穆纳讷格尔(印地语:यमुनानगर;英语:Yamuna Nagar)是印度哈里亚纳邦的一座城市,市内人口(不包括乡村)约19万(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189587人,其中男性101
  • 难得素难得素(英语:Unobtainium,与的合并字),是虚构的物质,字面解释为很难获得或极度罕有的化学元素。字源于1950年代后期,工程师对不寻常、昂贵或理论性元素或物料的描述。至1990年代,难
  • 保罗·米尔萨普保罗·米尔萨普(英语:Paul Millsap,1985年2月10日-),美国NBA职业篮球运动员,现效力于丹佛掘金,于大学三年级申请提前参赛,并参加于2006年NBA选秀时被犹他爵士第二轮第47顺位选中。毕
  • RocoberryRocoberry(韩语:로코베리)是2014年出道的二人Indie Pop组合,由Conan(男)和Roco(女)组成。Rocoberry中的Roco作为队内主唱较多露面,而Conan多停留在背后,作为幕后的词曲创作人和制作人。Conan经常带着泰迪熊头套,人们虽然不知道他是什么样子,却给人一种热情友好的感觉,因而有了有“泰迪熊”的绰号。除了独立制作自己的专辑之外,两人还制作了很多别人的歌曲和OST。其中较为人知的就是《没关系,是爱情啊》、《皮诺丘》和《Who Are You-学校2015》的OST制作
  • 佩托悖论佩托悖论(英语:Peto's paradox)指在物种水平上,癌症的发生率似乎与生物体中的细胞数量无关。例如,尽管鲸鱼的细胞数量多于人类,但人类的癌症发病率却远远高于鲸鱼。如果整个细胞致癌的概率是恒定的,那么鲸鱼的癌症发病率应当高于人类。英国统计学家和流行病学家理查德·佩托首先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在1977年,此悖论被理查德·佩托在一篇关于癌症多阶段模型的综述中首次提出,他指出,在细胞对细胞的基础上,人类比小鼠更不容易得癌症。另外,他还指出,不同物种间单个细胞致癌率不同的原因可能由于进化。在同一物种的中,即
  • 奥德雷·洛德奥德雷·洛德(英语:Audre Lorde,1934年2月18日-1992年11月17日)是美国作家、女权主义者、图书管理员和民权活动家。她自称是 "黑人、女同性恋者、母亲、战士、诗人",她反对种族主义、性别主义、阶级主义、资本主义、异性恋主义和同性恋恐惧症等现象。作为一名诗人,她用她的诗作表达了她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愤怒和愤慨。她的诗歌和散文主要涉及与民权、女权主义、女同性恋、疾病和残疾有关的问题,以及对黑人女性身份的探讨。1989年,奥德雷·洛德获得美国图书奖(英语:American Book A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