壕沟

✍ dations ◷ 2025-11-26 07:32:40 #岩土工程

壕沟(Trench)泛指一条长型的凹地,可为人工,也可为天然。

壕沟是军事防御工事中常见的一种,早期常用于断绝敌军据点的对外交通以便进行围困,而随着投射兵器的普及和精准度提高,挖掘壕沟来保护官兵免于伤害的战术也被广泛使用。近代化的壕沟工事在克里米亚战争及美国内战中开始出现,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则堪称壕沟战的代表性战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马克沁及其他型机关枪的发明,使战争型态大为改观。自公元1915年起,参战的协约国及同盟国双方都在前线挖掘了长长的壕沟。由于壕沟易守难攻,使战事陷入胶着。在伊普尔之役中,德军使用了毒气对着法军壕沟施放,虽造成法军可观伤亡但也未能突破法军防线。1915年,英国为突破壕沟战的局面,发明了坦克,并将之投入战场。至1917年由于美国参战,坦克发挥了扫荡的作用,壕沟战的局面正式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飞机、轻兵器、坦克及迫击炮等武器的改良,使壕沟的重要性大为减低。至二战末期,壕沟几乎已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属于单兵或2至3名士兵的散兵坑(Fox hole),较小,可为人工挖掘,或甚至是弹坑。1944年底,在巴斯通的突出部之役中,大量使用了散兵坑。

后来在韩战与两伊战争中,交战双方仍进行着旷日持久的壕沟战。

现代战争中,不能说完全不使用壕沟,但已是极少数,原因同样是战争型态的改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及同盟国双方在壕沟的武力设置上是大同小异的。通常双方会在壕沟的两端设置机枪,并在中间设置持轻兵器的步兵。壕沟还通常连接着至有机枪的碉堡,用以加强战力。

壕沟也有其他的用途,作为乱葬岗、千人冢,活埋战俘或敌人就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例如:中国战国时代的长平之战,秦国将领白起就利用壕沟活埋了赵国数千人以上。

相关

  • 根霉根霉属(学名:Rhizopus)真菌主要外观特征为具有假根(rhizoid)及匍匐菌丝(stolon)。孢子囊柄(sporangiophore)以单支或数支成束的方式自匍匐菌丝长出,孢子囊柄基部往往与假根基部相对。
  • 圣殿圣殿(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ey Ash
  • 皮埃尔·莫佩尔蒂皮埃尔·路易·莫佩尔蒂(法语:Pierre Louis Moreau de Maupertuis,1698年7月17日-1759年7月27日)是一位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是最先确定地球形状为近扁球形的科学家
  •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原始社会。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但是它的消亡则各地参差
  • 头索动物头索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的一个亚门。头索动物的脊索延伸到背神经管的前方,故名。其咽鳃裂众多。头索动物一般称为文昌鱼,故又名狭心纲及文昌鱼纲。因无真正的头部,又称为无头
  • 703年前9世纪 | 前8世纪 | 前7世纪前720年代 前710年代 | 前700年代 | 前690年代 前680年代前708年 前707年 前706年 前705年 前704年 | 前703年 | 前702年 前701年 前700年 前
  • 札格罗斯山脉坐标:33°40′N 47°00′E / 33.667°N 47.000°E / 33.667; 47.000扎格罗斯山脉(Zagros Mountains;波斯语:رشته کوه های زاگرس;阿拉伯语:سلسلة جبال ز
  • 安岛海狗(A. tropicalis)安岛海狗(学名:Arctocephalus tropicalis),又名幅北毛皮海狮或亚南极海狗。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南部。最早在1872年由Gray命名,模式标本产于澳大利亚南部,因此学名种名为
  • 萨高区萨高区(索马里语:Degmada Saakow)是索马里的一个区,位于该国南部的中朱巴州,首府为萨高(英语:Saakow)。
  • 珲春站珲春站(朝鲜语:훈춘역/琿春驛  */?;俄语: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й вокзал г. Хуньчунь,罗马化:Zheleznodorozhnyy vokzal g. Khun'chun')是位于吉林省延边